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電影是商品又如何?

2015-04-15


許多本地左翼評論讀了點「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便頭腦簡單地將奧斯卡得獎電影一筆抹殺為「意識形態的商品」,事實當然比如此簡單的論點更為複雜。

奧斯卡電影雖然是意識形態產品,但也不是一味鼓吹大美國主義。奧斯卡電影早已特別關注個人英雄及歷史,如看重「歷史」、「傳記」電影,但所謂史實,多有虛構情節……

奧斯卡電影無疑是商品,哪個電影製作人肯做蝕本生意?但同是商品,《雷霆救兵》、《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和王晶的《賭城風雲》、徐克的《3D智取威虎山》有天淵之別。前者在娛樂觀眾之餘,還會傳遞人文關懷乃至重要的歷史教訓。奧斯卡電影雖然是意識形態產品,但也不是一味鼓吹大美國主義。遠在美國還未成大國,未獨霸天下之前,奧斯卡電影已經關注個人英雄及歷史。

Image description 電影《驚世未了緣》裏講伊莎貝拉公主跟蘇格蘭的民族英雄華萊士有染,但史實是,當時伊莎貝拉只有九歲。

看重傳記電影

第一屆奧斯卡最佳電影名為《鐵翼凌雲》(Wings), 講的是一戰的故事。之後的《西線無戰事》更加是對一戰的批判,以及的Cimarron亦是歷史電影。至今,八十六齣奧斯卡最佳電影,有四十九齣是歷史電影或傳記電影(Biopics),比例是57%。歷史電影名副其實的講歷史,傳記電影講的是真有其人的事跡。隨便憑記憶數數:《林肯》、《沙漠梟雄》、《與狼共舞》、《舒特拉的名單》、《驚世未了緣》(Braveheart)、《皇上無話兒》等奧斯卡最佳電影,全部都或多或少被指責歪曲、不忠於或片面的講述歷史上的「真人真事」。

為什麼要為真人真事加上「」號?事關大多數——有人甚至說百分百——歷史電影都不忠於歷史。《追擊拉登行動》(Zero Dark Thirty)果真講出刺殺拉登的真相嗎?《白宮管家》中的列根、《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中的詹森,都被指責為遠離事實!但歪曲歷史最離譜的是《驚世未了緣》,電影講伊莎貝拉公主跟蘇格蘭的民族英雄華萊士有染,並懷有私生子,其實當時的伊莎貝拉只有九歲,連主角米路吉遜也承認這只是「電影的胡搞」(cinematic whimsy)。

史匹堡的《林肯》便被指責帶有「黑人要由白人英雄拯救」的意識形態,片中刪掉了Frederick Douglass的角色,便是片面的講述解放黑奴的歷史。《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中,馬丁路德金的演說是編劇另外撰寫的,因為原文的版權給史匹堡的公司購買了,礙於知識版權法例,不能照本讀出。歷史電影已經如此不忠於歷史,傳記電影更加可以任由編導天馬行空的杜撰。

Image description 《白宮管家》裏描寫的列根,被外界指責為遠離事實!

大量虛構情節

自古以來,無論詩歌、戲劇、傳奇、演義、小說,甚至標明是歷史的講述(narrative),都夾雜了虛構、杜撰及以訛傳訛的成分。荷馬的《伊利亞德》(Iliad)有多少是歷史?多少是虛構?《挪亞:滅世啟示》、《出埃及記:神王帝國》乃至卡通片《埃及王子》等舊約故事,有多少是歷史?多少是傳奇?太史公的《史記》全部都「紀實」嗎?

奧利華史東的《驚天大刺殺》(JFK)曾被全美國最值得信任的人、甘乃迪遇刺當日全程直播新聞的Walter Cronkite大罵為一片胡言,想當然的虛構。影評人艾拔(Roger Ebert)為此還寫下著名的回應,指出Cronkite的指責是正確的,但電影還電影,歷史還歷史:「要陳述事實,電影是不恰當的媒介。事實屬於文字。電影關注的是情緒。」(films are the wrong medium for fact. Fact belongs in print. Films are about emotions.)

這是最斬釘截鐵、最清楚明白的表明歷史電影不是歷史,只是電影。電影可以為了戲劇效果,大肆改編。完全忠於歷史,便不是戲劇。

就算是紀錄片在陳述事實時,也有剪裁、誤導,和虛構的小說只是五十步和一百步之別而已!

問題是,時人不重視歷史,一般人由學生時代開始, 便從普及文化中認識及理解歷史。當小說、漫畫、電視劇及電影,都隨意將歷史搓圓按扁時,一般人便會誤解歷史。有多少國人對三國的認識是來自《三國演義》呢?有多少國人知道關公的武器不是重49.2公斤的青龍揠月刀?張飛不用長2.48米的丈八蛇矛呢?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