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星星木雕家王克平 追求似與不似之間

2015-04-16


王克平,星星畫會創始成員之一,中共建國之年出生,經歷過文革、上山下鄉後,社會在政治與性上的壓抑氛圍塑造了他對自由的渴求,撿來廢棄木頭雕刻,對外界的壓制作微小的抵抗,在1979到80年「星星美展」展出時,作品的政治挑戰性也引起關注,惹來政治後果……

移居法國多年,王克平的題材從政治轉向人體,專注開拓獨特的雕塑語言,然而對權威的反叛,對自由的追求仍不減卻。拍照時,更特地翻開當年作品《沉默》的照片,呼應香港當下的壓抑氛圍,以表與港人站在一起。

王克平的父親為作家,也是老共產黨員,母親則是演員。從小,他就不愛受繩墨拘束,總是班裏最頑皮的孩子,學校裏學生都要戴上紅領巾,他是唯一一個違反規定的,每到上課,他總愛跑來跑去,製造混亂,讓老師無法上課,惟有一課他最安靜,只因為老師是個年輕又漂亮的女人。後來他經歷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原本如宗教般狂熱地相信着政治宣傳理念的他,也開始有了懷疑。

四人幫倒台後,社會的壓抑氣氛開始紓緩,年輕人都尋找各種方法表達自己,當時王克平在北京工作,為中央廣播電視劇團寫劇本,然而作品總無法通過審查,被刪改至面目全非。後來他看見身邊有個畫畫的朋友竟然能以作品跟香港人換錄音機和卡式帶,有錄音機,就不用聽革命歌曲,可播放鄧麗君如天籟的聲音,也可以在公園舉辦舞會,結識女孩子。

但寫劇本不可能換到錄音機的,他決定嘗試藝術創作,家裏樓下正好是木材廠,有許淫多廢棄木料扔出,於是他撿了一塊原本打算作椅子的殘木,雕出了第一個作品《萬萬歲》。這個作品的形象誇張,有別於官方的寫實主義風格,下方是一個張大口臉容扭曲的頭顱,頭頂上方長出一隻長長的手,拿着一本小紅書,動作就如官方宣傳畫中的人物,對政權的控訴與抵抗不言而喻。

起初王克平只是私下創作,後來兩個年輕的藝術家黃銳和馬德升想搞美術展,尋找同路人,也不要求有美術專業訓練,在友人介紹下,他們來到王的工作室,驚訝於作品的藝術性,立刻邀其參與。而有趣的是,縱然作品富現代性,但當時王對於許多聞名的西方現代雕塑家如亨利摩爾、布朗庫西、賈克梅第等都一無所知,創作主要來自直覺的判斷。

「如果是美術學院畢業的,可能開始之前就想,要用什麼風格做,哪個藝術家做了什麼,有很多想法在影響你,但我創作第一件作品時,只是自己在玩,不是要達到什麼目的,沒有負擔,比較自由。」領導他下刀的,只是一種自然的自信。「當然也受到文學、哲學、戲劇的知識背景影響。從前當過工人和農民,也熟悉相關工具。」

Image description 在王克平眼中,藝術創作就是追求自由的過程,因此他認為藝術家必然要保持獨立。

Image description 上月在Art Basel Hong Kong展出的巨型木雕,是王克平最後的大型作品。

大膽政治意涵

1979年9月,第一次「星星美展」展覽敲定在美術館東側的小花園舉行,呼應館內舉行的官方美展,卻在開展前走漏風聲,場地被圍起,裏面的草皮甚至被鏟走,於是他們把一百五十多件作品直接掛在小花園的鐵柵欄上,立刻引起轟動。他們採用的個人化、表現主義藝術形式,蘊含對自由的追求,令民眾大開眼界。

王克平藏在工作室陰暗角落的作品第一次展露在公眾面前,其破格的手法,大膽的政治意涵,立刻得到各方的關注。作品《沉默》更登上《紐約時報》頭版,在扭曲的臉容上,一隻眼睛瞎掉,另一隻眼睛茫然地擴張,似是要吶喊的嘴巴,卻被塞進了一個圓塞,展現當時政治氛圍下濃重的壓抑情感。「當時許多人都有好多話要說,卻不敢說。你們不敢說,我就要說。」說到這裏,他慨嘆:「三十多年過去了,《沉默》竟仍有其現實意義,有其批判力量,是作品的幸,卻是中國社會的不幸。」

另一件作品《偶像》,更是挑戰當時的官方藝術,惡搞毛澤東的形象,將其塑造成一尊佛像的模樣,一隻眼微微地瞇着,嘴角輕笑,模樣狡猾地窺探着他人對自己的膜拜,被稱為展覽中最煽動的作品。

十天的展覽進行到第三天,政府就以維持正常交通為由強行清場,作品全被沒收,場地只剩下數十名嚴陣以待的警察。為了抗議,一眾藝術家發起遊行,向市政府請願上書,口號為「要政治民主,要藝術自由」,在當時可說是非常冒險,但也是中國美術史上一次重要的舉動。最後他們成功與官方美術團體達成協議,在同年11月底於北海公園畫舫齋重新舉辦展覽,短短十天就吸引了三萬人。1980年再次獲官方美術團體支持,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第二屆展覽,十六天的展期共吸引十多萬人參觀。

然而他們對於權威的挑戰,最後也換來清算。在1981年的「清理精神污染」運動中,星星畫會被當成要整治的「毒草」,壓迫讓畫會成員都渴望離開中國。作為骨幹成員之一的王克平更是被主要針對的對象,尤其是他在多方力勸下,仍堅持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偶像》。他與黃銳及馬德升都被規定不能參與展覽和登上任何媒體,但仍無畏地與外國媒體保持往來。有次更因為民眾通風報信,警察衝到現場監視,令他感到繼續留在中國從事藝術,生命將會受威脅。因此與北京大學的法國教師Catherine Dezaly結婚後,他便在1984年移居法國。

Image description 王克平1978年創作的第一個作品《萬萬歲》由原本打算作椅子的殘木雕成,形象有力。

Image description 反對「星星美展」清場行動的遊行情境,當時高舉「要藝術自由」標語的正是王克平。

Image description 第一次「星星美展」中,作品都掛在美術館東側小花園的欄柵上,人們都對藝術家採用的新形式感好奇。

最愛三條曲線

到了法國後,王克平的創作題材也開始轉變,從政治轉向抽象女體創作。他解釋,從最初開始,他就不只是創作有政治反抗意味的作品,「凡是禁止的我都想做」,經歷過文革性壓抑的年代,女性身體在他來說也是自由的象徵。「在我成長的年代,男女都不能坐在一起,所有女孩都穿很多,髮型服飾都一樣。」

抽象的藝術語言,也是為了對抗官方寫實為上的藝術要求而生,題材手法無論怎麼改變,起點都是自由的追尋。「當你改變了一個材質,它就變成抽象了,藝術本來就是用抽象的語言將事物概括。我追求的是齊白石所說的,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這對我來說是絕妙的境界。」

王克平喜歡順着木頭自然的形態雕鑿,突出的結節,可以雕刻成乳房、陽具或是張大口的人臉。「每一塊木材都給人很多啟發。樹木這個材料是有生命的,因此做出來的作品也有其活力。」在創作前,他都會仔細感受木材的不同特質和結構,如摸清一個人的脾氣,「就算是同一塊木材,不同的部位也有分別,有些地方很結實,是骨頭,有些地方則是肉。」

在眾多作品中,他最喜歡的是新近創作的一塊平面木雕,上面只有三條曲線,就形象化地塑造出女性身體背面的形象,抽象又富肉感。「是經過多重實驗和思考才達到的。」經過多年摸索,他的雕塑語言愈來愈精簡,「簡單是很不容易的,如果太過火,就什麼都不是了。」

他指出,回應政治的藝術家已愈來愈多,加上在外國環境改變,不如從前那般壓抑困頓,轉向藝術形式的探索,是相信自己在這方面的發揮會更大。「有些作品不是想做就能做,是更多歷史和社會因素交錯下偶然發生。」他笑言,星星畫會的藝術家各有不同背景,取向甚至會互相牴觸,「但我們追求的都是表達的自由。」後來各人的發展方向相異,有些人「向前走」,而他則選擇「向後走」,向更原始的藝術形式學習,尋找一種更簡潔有力的形象。

Image description 王克平喜歡順着木頭自然的形態雕鑿成人體,語言愈趨抽象。

Image description 王克平最喜歡的一塊平面木雕。他部分作品正在十號贊善里畫廊藝術倉庫展出,展期至25日。

「天道酬寂」明志

近年有不少中國雕塑家冒出頭來,他讚揚不少作品都不錯,但創作手法多是用別人的語言,再加入中國符號,雖然受市場歡迎,卻未能在形式上作出更多新嘗試,是可惜之處。「雕刻最重要的是獨創性。」

從壓抑的年代走來,讓他更明白表達自由的可貴。「在那個年代,創作就是反抗。當時沒有藝術市場,也沒有想到要賣,也不可能接觸外國買家,和他們說話會被看成賣國,畫廊也是被禁止的。」

如今市場蓬勃,藝術家的生存空間更大,創作環境也不一樣,國家機器沒有改變,藝術家採用迎合市場的策略迴避,也是無可厚非。「當然我們都希望中國能變得更好,但現在中國的情況好像是往回走,比起從前,言論自由都受到更多的限制和壓制。」但他相信,每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不同環境也能有好作品出現,最重要的是對自由表達的願望和堅持。」

「身為來自中國的藝術家,我不想做『中國的藝術』,而是『自己的藝術』,不屬於潮流、歷史、民族。」無論在哪裏,藝術家都要迎合來自社會各方力量,但他堅持以保存獨立性為先,並引用齊白石的兩句話來表明心志:「天道酬寂。」這句話來自成語「天道酬勤」,上天會眷顧勤勞的人,但在藝術上,成功的往往是寂寞的藝術家。

許多藝術家成名後都把創作過程的某些工序假手他人,增加效率,王克平依舊一手一腳創作。「雖然大部分時間是辛苦的,很累、很髒,但其他人的手不能代替自己的,也不想把創作的樂趣分給別人。」就如兩件在Art Basel Hong Kong展出的巨型木雕,正是他最後的大型作品。一男一女的雕塑完成後,他先用火烤乾,再在露天環境中擺放十多年,洗去人工斧鑿的痕跡,才有它今天的天然而蒼老的模樣。他笑言自己年紀漸大,已沒有心力再創作相似體積的作品。

說到香港的雨傘運動,他立刻予以肯定。「雨傘運動是出自香港會慢慢變成大陸的恐懼感,沒有等到專制來到之前就開始反抗,這很重要,因為在那之後再爭取,一切都晚了。香港人的行動振奮了很多人,大陸人雖然不敢表達,但也對此特別興奮。」而藝術家可如何回應?他如此總結:「藝術不一定都要政治化,都有政治訴求,但作為一個人,也要有起碼的正義感。」

Image description 經歷過文革性壓抑的年代,女性身體在王克平來說也是自由的象徵。

Image description 小時候的王克平(中)與父母合照,從小他就是個不愛受繩墨拘束的孩子,長大後性格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