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從三個現實例子談幼兒學英語問題

2015-04-27

Image description 在兩三歲之前,幼兒只需簡單的語言表達情感和需要;隨着年齡漸長,孩子的思想感情變得複雜,最終仍要依賴母語。

英語受到追捧,較二十年前更熱烈,因回歸後基於各種因素英語水平急劇下降,而全球化加上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要出人頭地,卓越的英語是必須條件。年輕一輩父母為子女不輸在起跑線上,勢必花盡心思為子女增值,操練英語是必選項目。

可是面對不合適英語環境會產生什麼問題?筆者試從三個現實例子中,說明不同情況可能引致的問題!

上星期往港鐵的途中聽到背後傳來一陣小孩哭聲;夾雜着女子的喝罵聲。回頭一看,一個年約兩歲背着書包的男孩不停哭嚷:「我要食……嗚……」此時一名年近三十歲的女子生氣地說︰「No! Why don't you speak to me in English?」但男孩只懂說︰「我要食……嗚……」女子繼續以英語說︰「Alright, be a nice boy, say it to mum in English...yes, like what you do with Miss Ho at school...」,可是男孩仍說着︰「我要食……嗚……我要……」我加快步伐,哭聲、英語逐漸消失於車廂的人群中。

另一幅畫面,同樣是年輕的母親與幼兒,在升降機內,以不大標準的英語交談。

此外,半年前,一個已畢業六七年的學生(現為英語教師)向我訴苦,她的兩歲兒子考不上一間英文幼稚園,原先我以為他的英語水平不足,細問之下,面試以廣東話進行,而他的兒子聽不懂老師的問題,未能作答。我大惑不解,原來她夫婦自兒子出世後在家中全用英語,可謂用心良苦。

以上片段反映出香港當今社會的一個現象。英語仍然受到追捧,全球化加上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要出人頭地,卓越的英語是必須條件。年輕一輩父母為子女不輸在起跑線上,勢必花盡心思操練子女英語是必選項目。

Image description 本港不少家庭喜歡聘用以英語為其第二語言的菲傭,提供孩子一個可供練習的語境。

各個例子各有問題
究竟上述片段可能引致什麼問題?第一片段的母親強迫兒子講英文,但小男孩堅持以母語回答,可見在現階段的語言發展,這個幼兒只願意以最熟悉的語言與母親對話,因母子間的溝通非但是功能性的(如在課室與老師對話),還包含情感的交流,故第一語言是最佳的溝通工具。若果該母親忽視幼兒的語言和情緒發展,強迫孩子用外語跟她溝通,最終可能令他厭惡英語,阻礙第二語言的發展。

第二片段的幼兒並不抗拒英語,可是該母親的英語能力有限,發音不大正確,又有文法錯誤。由於幼兒學習語言跟成人不一樣,主要是靠模仿,若模仿對象的英語不標準,會影響幼兒第二語言的發展。

當然,如果該小孩有其他途徑接觸英語,例如學校的英語老師、興趣小組的外籍導師、英語卡通片和歌曲等,受某些壞榜樣影響的程度便會降至最低。

至於第三個例子,小孩的父母只偏重英語訓練,不知道香港是雙語社會,對中、英兩種語文皆有要求,最重要的是他們不認識雙語人士在認知、溝通、社交等範疇的發展遠比單語人士優勝。

此外,縱使他們能成功地在家中營造英語環境與幼兒以英語溝通,但這種溝通是有局限性的。在兩三歲之前,幼兒只需簡單的語言(從單字到詞?,進而至簡單句子)表達情感和需要;隨着年齡漸長,孩子的思想感情變得複雜,簡單功能性的英語不足以表達他們內心的訴求,最終仍要依賴母語。

以上三個例子反映有些家長對第二語言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的認識有偏差,以及搞不清母語和外語的分別和重要性。要令幼兒學好英語,可從兩個層面入手:語言輸入(Language input)和輸出(Language output)。

Image description 幼兒學習語言主要靠模仿,可以通過學校的英語老師、英語卡通片和歌曲等學好第二語言。

創造合適英語環境
前者指如何令幼兒接收到英語,後者指如何協助他們以英語表達自己。要做到這兩點最理想是為他們創造一個既合適又標準的英語環境,但在香港有多少家庭有這樣的條件?退而求其次,可以盡量提供機會讓幼兒接觸不同類型的英語人士,如興趣小組的外籍導師(英語為其母語)、幼兒園的本地英語教師(英語為其第二語言)、菲傭(英語為其第二語言)等。

總之,最重要是提供一個真實的語境,幼兒自然有動機去以英語溝通。雙語理論的一個原則是「一人一語言」,即幼兒十分聰明,知道某人會以某種語言跟他交談,會自動「轉台」,如對父母說廣東話,對菲傭說英語。假若家中無菲傭,也應要讓幼兒多看英語卡通片和聽英語兒歌,起碼給他們接觸標準英語的機會,而「聆聽」是第二語言習得的起步點。

文:潘玉琼 (香港浸會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