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走出京劇「神秘」誤區

2015-08-28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瑰寶的京劇,由於其起源並形成於北京,故名。主要是由於慈禧太后愛看京劇,故而宮廷的力量對京劇的興起,發揮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近年本港劇場看京劇的年輕人也不少,但要使更多香港人走出京劇的「神秘」誤區,仍很有必要。

上周從綜合性方面初步探索了京劇的魅力或特色,今篇特別從程式性和虛擬性這兩個方面,進一步看看京劇的其他特色。

Image description 京劇《奇冤報》

流派紛呈美不勝收

首先是京劇的程式性。特別是做和打,意即各有既定法則。一般說來,老生一出場,動作大致為:走步,整冠,捋髯,和抖袖。而開口道白,常常為引子——定場詩——自報家門,繼之牽出劇情故事之緣由。有的甚至,把老人咳嗽聲也放進去了,即為出場前之「嗯哼」。這些,均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經藝術提煉,達致的是一個「美」字。但同時又流派紛呈,故形成矛盾而統一。換言之,一方面,各位名家均有創新,後輩仿效,200年來,歷代大師,經系統性的積澱下來,形成了一套規矩——程式;另一方面,不同流派,其細節又有所區別,各有所長,美不勝收。例如,老生戲《四進士》麒(麟童)派和馬(連良)派,三公堂一場,麒派唱散板,馬派則唱搖板,各有千秋。

Image description 中國戲曲的祖師爺唐明皇。

寫意不寫實見功力

其次是京劇的虛擬性:其總原則是雖源於生活,表現方式是寫意不寫實。注重演員的主觀表演,而不注重客觀的布景、燈光和道具。讓一桌二椅台上完事,很簡潔。再如,四個龍套,可以代表千軍萬馬;又如侯寶林(相聲大師)所說:「演員在台上一抓就可抓出個門兒來」(台上無門);用兩面綉着車輪的旗子就代表一輛車,但坐車的人還是在走;馬鞭一揚,即可使坐騎奔騰。而「趟馬」又是一種騎馬的演技術語,甚至可以精采絕倫。哭,在生活中是悲哀的,但舞台上既要悲哀,又要美,真不簡單。

有一齣老生戲,叫《奇冤報》,譚派創始人,人稱伶界大王,慈禧太后的內廷供奉(五品官銜)之譚鑫培,有一次演此戲,有一老外觀眾,不懂中文,看老譚演出,竟能猜對這是一個冤魂的哭訴。但這可不是寫實的話劇,而是寫意的京劇!也正可說明京劇的藝術魅力,當然也是老譚的功力。

Image description 相聲大師侯寶林。

逢演出必拜祖師爺

另外在此順便提出一個,既司空見慣而又饒有興味的問題,什麼叫生旦淨丑?何以命名?有一種說法似能接受,簡介之:虛擬也(即是虛假的,反其意而用之也)。老生,通常是台柱,表演也最熟練,反其意,則曰「生」。「旦」為白晝,應為陽,而女角是陰,又反了。大花臉,臉是花的,最不乾淨,而反其意,就叫淨。萬歲,一國之君,至高無上,不美也算美,不能醜(簡體寫為「丑」);同時小丑最逗樂,而偏偏中國戲曲(包括京劇)的祖師爺唐明皇,又是萬歲,又是(演)小丑,合二而一了。直至如今,台灣演員還保留每逢演出必拜祖師爺,以求保佑之。順藤摸瓜,名稱「梨園」亦帶出來了;是祖師爺選定經常排演歌舞、戲劇的地點,宮中的一個梨園,而沿用至今梨園行就是京劇演藝界的代名詞了。

Image description 老生戲《四進士》

文:懋振

淺談京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