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科幻強國夢

2015-09-04


中國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憑小說《三體》贏得雨果獎(Hugo Award),電影改編權已售出,適逢上海書展,媒體對他熱捧,他的知名度可謂一時無兩,甚或勝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但可惜的是科幻小說在中國未成氣候,仍有待推廣。

《三體》乃三部曲,剛獲雨果獎的是英譯《地球往事》,為三部曲的首部,第二部《黑暗森林》英譯於本月推出,第三部《死神永生》英譯明年才出版;3本小說花了3年才寫成,故事設置在文革大背景下,講述一項秘密軍事將訊息發送到太空,與外星人有所接觸,有一外星文明正處於毀滅邊緣,接收到此等訊息後決定入侵地球。

Image description 《三體》作者劉慈欣(左)與譯者劉宇昆,兩人對贏得雨果獎,興奮不已。(網上圖片)

中國式卡夫卡

綜觀《三體》三部曲,所描述的是地球文明與「三體文明」之間的關係,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對立,當中提出「黑暗森林法則」:宇宙有如黑暗的森林,每一文明俱是帶有武器的狩獵者,誰要是先暴露身份,誰就會先被毁滅──中國人(地球人)在此時率先曝光了,拯救世界的責任於是落在中國人身上了,由是創造了一個中國科幻神話。

《三體》或許讓讀者聯想到中國近年在世界的處境,乃至強國夢,地球何嘗沒有類近的「黑暗森林法則」?強國夢也許源於中國長期積弱,在晚清時已呼之欲出了──話說1902年,梁啟超29歲,他在《新中國未來記》(中國人往往將此書視為最早期的科幻小說)寫到,中國到了2062年會變成一個全世界最強盛的國家,更會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的力量。

去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之時,劉慈欣將《三體》的人氣歸功於中國日益加快節奏,乃至在此一變化中摻雜了大量不確定性,皆因科幻小說往往訴諸人類恐懼及未來夢想:中國正處於高速現代化與發展的過程中,有點像上世紀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美國,那是科幻小說發展的黃金時期:「人們眼中的未來充滿魅力、誘惑與希望。同時也充滿威脅和挑戰。這就為科幻小說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劉慈欣1963年出生於山西陽泉,1989年開始創作科幻小說,媒體都認為此人很神秘,他在山西大型國有企業擔任工程師及管理,卻一直不肯透露此一國企的名稱;他既非體制內作家,也不是職業作家,讀者只能透過媒體報道,對他加以想像,有論者認為如此想像或會勾勒出一個畫面:一個隱居在山溝裏的「中國式卡夫卡」。

這位神秘作家對媒體聲稱,他很喜歡美國科幻作家羅拔.海因萊因(Robert A. Heinlein)的一句話:「我寫科幻小說就為了換些少錢喝點啤酒。」他又說自己小說人物有着超人氣質及獻身精神,乃極端理想主義者;然而,他只是一個普通人:「我的政治觀點溫和,我也不主張革命也不是特別保守,我既不左也不右,我遵守所有的遊戲規則,我和我的行為準則與別人沒有什麼兩樣。」

Image description 《三體》是系列作品, 剛獲雨果獎的是首部曲《地球往事》。

不必預測未來

中國人如今流行一個說法:中國現實很「科幻」,所謂「科幻」,說來似乎是一個形容詞,用以描述現實中的荒誕,所指的正是中國在快速現代化進程中,每天都面對人和事不同的荒謬──那不是指向科幻小說裏科學幻想,亦不是指基於科學原理的針對未來的想像,此所以科幻小說在中國尚未成為氣候。

劉慈欣自稱愛讀美國作家庫茲韋爾(Ray Kurzweil)的一本書《如何創造思維》(How To Create A Mind)講述人類的大腦如何產生思維及用計算機創造思維,並探討有關思維創造的倫理;所以他認為科幻小說並非只負責預測未來。

對他影響較深的科幻作品有二,一為阿瑟奇勒(Arthur Clarke)的《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另一為奧威爾(George Orwell)的《1984》;他認為真正預測未來的科幻小說極少,美國的《E.T.外星人》和《第三類接觸》倒講述了與《三體》相反的外星文明,那是一種愛的文明──反正科幻小說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去預測未來。

撰文 : 占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