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黃志華:真正混聲合唱匱乏

2015-11-24


近一年來,流行音樂界時興集資,但其實正統音樂界也有集資之事,近日就有一項「唱自己的歌──演戲家族與中大合唱團群聚集資計劃」。

如何是「唱自己的歌」?據了解,是因為「長久以來,香港的混聲合唱團一直苦無能夠代表自己的(粵語)歌」。也因「多年來的香港合唱創作,以粵語入樂的合唱作品,一直局限於童聲合唱,雖一直有前輩後晉致力耕耘,粵語混聲合唱仍屬少數……」

這雖是正統音樂界的事,但由此則想到粵語流行音樂界之中,是同樣的缺乏混聲合唱的創作。

說合唱,粵語流行曲自是不少,但那種合唱,很多時只是齊唱、對唱、輪唱或者是很簡單的二部合唱,而絕不是多個聲部並行的混聲合唱。

要舉個實例去說明粵語流行曲確也有混聲合唱之作,那要追溯到幾十年前,無綫劇集《逼上梁山》的主題曲,那是由盧國沾先寫詞,于粦譜曲,並由春天合唱團演唱。說來,混聲合唱的作品,即使是唱粵語的,也宜先寫出歌詞,至於合唱聲部如何建構,由作曲家對着歌詞動腦筋好了。

感覺上,多個聲部並行的混聲大合唱,像是很不該出現於流行曲的台板上的,雖然唱來氣勢磅礡,卻使一般聽眾多多少少覺得有點難以親近,說白點就是不親民。

Image description

親民考量

想起日前陳能濟獲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頒發音樂成就大獎時,大會曾安排演唱他的作品《三寸金蓮》(城寨風情組曲之二,陳鈞潤作詞)。這首《三寸金蓮》,屬頗複雜的二部合唱,頗有些段落是兩個聲部同時唱很繁密的歌詞,形成一種很大的張力。這種唱法,沒有字幕,一定沒法同時間清楚兩個聲部所唱的歌詞內容,必然顧此失彼。

流行曲的二部合唱,兩個聲部同時並行時往往傾向一繁一簡,很少兩者皆繁密,大抵也是考慮到「親民」的需要。早前甚流行的《羅生門》,或者更早些日子C AllStar的《老調兒》,俱可作例證。

混聲合唱雖不「親民」,但有時以這形式「啊啊呀呀」一兩句,仍是流行曲所需的,試想《大地恩情》開始處少了這種「啊啊呀呀」,興味也會減卻很多。

上文提到于粦譜曲的《逼上梁山》主題曲,其實于粦在五六十年代曾大膽地在若干粵語電影中創作混聲合唱之作,這些作品主要是以混聲合唱伴襯領唱,如《採蓮曲》(《花好月圓》插曲,1956)、《花非花》(《清明時節》插曲,1962)、 《泉水灣灣清又涼》(《薄命紅顏》插曲,1963)等都是寫得很精緻的。此外還有一首篇幅頗短、仍不時能有人哼出一兩句的《武林聖火令》(蕭笙詞,于粦曲),正統音樂界的合唱團如將之整理改寫,也許能成為代表作之一。

現今我們印象中,六十年代好些粵語武俠片中的插曲,似乎都頗「柴娃娃」,其實不然,有個別作品是寫得不錯的,並且很適合發展成由混聲合唱團合唱的,比如《碧血金釵》中的插曲《多情自古空餘恨》、《六指琴魔》中的插曲《迴腸百結恨千重》、《如來神掌再顯神威》的片頭曲。個人覺得,要是能重唱這些武俠片歌曲,是頗有意義的,因為那實在是有流傳下去的價值的,也可讓我們重新認識到當年的粵語電影歌曲創作是怎樣的面貌。

相信,中大合唱團那個「唱自己的歌」的口號, 也該包括唱被「自己」遺忘了的、原本就是很不錯的合唱作品的歌曲吧?

文:黃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