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詞場》:17年詞空漫遊

2016-05-23


近日有兩本關於粵語歌詞的書籍出版,其中《詞家有道》屬增訂本,舊版訪問的詞人共16位,新的增訂本,增寫了3位後進詞人的訪問,分別是陳詠謙、梁栢堅和小克。讀這3篇後增的訪問,可知香港的後進詞人依然有前輩的優良傳統──都很自我,都有不想商業的時候。

另一冊是梁偉詩著的《詞場──後九七香港流行歌詞論述》(以下簡稱《詞場》)。梁在書中的「後語」中交代說,是書中有40篇是曾在報上刊載過的,但為了這本書,她另外再多寫40篇,即總共談了80首歌詞,期望能較全面地反映自1997年到2014年這17年時空之中,香港流行歌詞的發展面貌。這實在是個浩大的工程,但相信對她而言,亦絕對是樂在其中的,因為這個時期的粵語流行歌曲,正是陪着她成長陪着她闖天下的,首首都有感情,首首都能讓她非常投入,寫起來實在是享受!

Image description 梁偉詩的《詞場——後九七香港流行歌詞論述》,總共談了八十首歌詞。

要是閣下對新世紀的粵語詞人,印象中只是來來去去不外林夕、黃偉文、 周耀輝,在這《詞場》中會見到不少似乎頗陌生的詞人名字,如方杰、藍奕邦、于逸堯、鍾晴、陳浩峰、喬星、林阿P等等,至於有詞作入選這書中的喬靖夫、林寶、周博賢、小克、梁栢堅、林若寧等,都是能獨當一面甚有名氣的詞人。由此可見,此書覆蓋面甚廣。

曾受矚目的詞作,書中亦有的是,比如《天下無雙》、《富士山下》、《愛得太遲》、《六月飛霜》、《年少無知》、 《苦瓜》、《任我行》、《薄情歌》等等,可以勾起大家,尤其是年輕人對當時盛況的回憶。

阿媽與兒女

讀梁偉詩論述歌詞的文章,可以感到在角度切入上跟我很不同。梁氏一般是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切入詞作,也不時有從文學欣賞的角度縷析歌詞。相比較而言,我下筆談詞時常常會考慮填詞愛好者的需要,較多地談及創作上的技法。再說,粵語流行曲的歌詞一般據曲而填,因曲而生,有時也實在需要說及曲調這個「阿媽」,期讓讀者易於明白有突出的兒女是因為有突出的「阿媽」。比如說,書中有談到林夕填詞、王菀之主唱的《留白》,說到曲調,只說「在旋律上傾向民謠,既似漁歌櫓歌又像童謠……」我以前也曾在本欄談《留白》,卻是比較深入地指出,其「有歌詞部分的旋律」,「不但只得六句,音階亦只用純五聲音階,不,說多了,當中並沒有使用la,只用了四個音階……簡單的旋律,五聲音階留下一個la不用,林夕卻想到『留白』,從國畫的『留白』手法延伸至生活或人生的『留白』。」這樣,「阿媽」的突出處亦能交代了。

當然,論述歌詞宜多元,梁偉詩多從社會文化角度切入談詞,也應是《詞場》最有價值之處。事實上,後之視今,容易見林不見木,就如我們看五六十年代的粵語歌,就常常只見到歌詞粗俗又無原創之表象,卻忽略了其實是俗傳雅不傳,原創其實也不少,卻總被我們視而不見。幾十年後,《詞場》就會成為這17年間的歌詞發展歷程的重要見證!

事實上,對當下歌詞視而不見者此時此地已經有:好些香港人總感到新世紀以來的香港粵語流行曲殊無可取處,歌調不想聽,歌詞不想看。奢盼這些朋友能瀏覽一下《詞場》,或者會對新世紀後的粵語歌詞稍有改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