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藝術節戲劇回望】莎劇當道 音樂當強

2016-05-26


今年是莎士比亞年,香港藝術節的莎劇重點節目是由三個莎翁歷史劇組成的「王與國」系列三部曲,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製作,結合燈光變化,還有現場樂隊、強烈的閃光和音效等現代舞台手法,使演出達到了三個很重要目的,首先是增添情節的戲劇色彩和可觀性,以及扣人心弦的張力;其次是保持了莎劇各場景不間斷、不落幕連續演出的傳統,節奏明快且緊湊;第三是由此亦得以既保持莎劇的傳統風貌,又因加入新元素而顯得不落俗套。

劇團藝術總監多蘭(Gregory Doran)執導,在保持傳統莎劇英語對白的神髓,及故事情節基礎下,舞台的景觀很有特色,兩側採用上下升降的邊幕,迅速變化不同的場景;還左右對稱地加設兩層高的金屬欄杆層架,恍如老劇場中加上欄杆的觀眾樓台;舞台還分為外台,和可迅速前後推拉移動的活動小舞台,很方便地將較大型道具裝換,亦能很快完成。

Image description 莎士比亞「王與國」系列之三《亨利五世》。

現代舞台「王與國」

為此,這個製作可說是莎劇歷經數百年後,其中一個具有現代舞台感的成果;如以這套三聯劇的歷史情節內容來說,儘管前兩部曲中以《亨利四世》為名,實際主角卻仍是在第三部曲用作戲名的亨利五世,說的正是他從哈爾王子成為亨利五世的成長過程。三部曲的處理,確實充滿戲味、充滿戲劇張力與矛盾,很能刺激起觀眾追尋亨利五世與法國公主結婚後的故事,可惜莎翁的《亨利五世》只寫到該場英法政治聯婚便收場。

莎翁這套三聯歷史劇,那台帶有歷史感的布景,能貫穿前後的人物,除了主角亨利五世,還有幾位配角,但那位「半真半假」的「福將」福斯塔夫,在第三部曲不再出場,便明顯地少了點「生氣」,那似乎亦正好是亨利五世對福斯塔夫離棄後的生命已失去人的「本性」的暗諭和嘲諷。

香港藝術節及莎士比亞環球劇場聯合委約香港的鄧樹榮戲劇工作室,在香港大會堂劇院推出的《馬克白》,是藝術節最後登場的另一個莎士比亞年產品。鄧樹榮很明顯地表明他導演莎劇是「不斷發掘新事物,實驗不同的表演形式」,他這個製作採用的是藉着一對現代(服裝)的夫婦夢回遠古中國,邂逅馬克白世界中的不同人物,這雙夫婦(吳偉碩與韋羅莎飾演)便無疑化身為馬克白伉儷。採用東西方結合的形式手法來表達,以尋求新的突破。

Image description 馬克白(吳偉碩飾演)及馬克白夫人(韋羅莎飾演)。圖片:L_Fung Waisun

馬克白跨文化時空

《馬克白》夢迴中國不知年月的「古代」,角色是難分朝代的中國古代服裝,人物髮飾、燈籠刀劍等都是中國式的,舞台背幕恍如水墨般的山景,亦如中國的山河,神來之筆是這塊布幕不時拉開,觀眾直視所見就如一個看不到底的人性陰暗的深淵。最後馬克白夫婦齊齊從舞台跳下即全場黑燈終結,夢可有醒轉過來呢?還是那本來就不是夢呢?

這四部莎劇,都有現場樂師參與,既在現場演奏音樂,還在演出過程中擔任了或輕或重的角色。貫穿「王與國」系列三個戲,包括女高音在內,共動用了九位樂手,採用的樂器頗為多樣,還使用了好些古樂器,包括魯特琴、小提琴、笛管和在《亨利五世》中多次出現的銅管(號管),這些樂師在舞台上全以當年的「戲服」出場,多在兩側的金屬欄杆高架台上演奏,音樂發揮的亦是功能作用,如非傳達情節信息(如軍隊出征的號角),便是增加場面氣氛。

鄧樹榮戲劇工作室的《馬克白》,由一位樂師在舞台下面觀眾席右側第一排座位配合着舞台上的劇情發展來奏樂,可說互相輝映。不同的是,富有音樂天分的梁暐嶽一人演奏多種打擊樂器外,還演奏大提琴,更要負責將一把黑色雨傘遞給舞台上的演員。除現場音樂外,還加上預錄的女聲,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歡樂頌》片段, 更多的是結合情節的發展,色彩變化更為豐富。

Image description 《馬克白》的舞台設計。圖片:L_Fung Waisun

藝術節戲劇回望.上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