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人工智能也寫詩

2016-05-30

谷歌(Google)讓人工智能閱讀逾萬本小說,訓練其神經網絡,從而令機械人能連結話語邏輯,此一訓練挺有效,人工智能已學會寫詩,雖然研究員認為還不夠自然,但當中的句子倒有戲劇性,部分詩句亦有幽默感,估計乃由於閱讀大量小說所致。

Image description 谷歌的人工智能不單可以捉棋,現在連寫詩也勝過不少真正的人類。

人工智能寫詩也得要人協助,話說研究員先寫下詩的開頭與結尾,繼而讓機械人續寫詩的句子,此詩的前半段是這樣的:

「這是唯一的一條路了。/這下,該輪到她眨眼睛。/很難說。/是時候繼續前進了。/他又得重來一次。/他們看着對方。/他們都轉過身來,望向身後。/他們都轉過身來,注視着他。/他們都轉過身來,大步離去。」

空白想像

此詩寫得頗為有趣,當中有戲劇性及懸殊感,那就不妨看看後半段:

「他說,我不喜歡。/我等待着已經發生的事情發生。/那是幾乎三十年之前。/那是不只三十年之前。/他已經死了,在兩年之前……/這裏很好。/我們在這裏都很好。/五分鐘,快來吧。」「我開始哭泣。/我轉身看着他。/他說,我不喜歡。/我等待着已經發生的事情發生。」儘管有點語焉不詳,卻頗能引起讀者想像,從而以聯想連接每一短句之間的空白。

另據日本共同社上月報道,在日本日經新聞社「星新一獎」評審中,有一篇由人工智能創作的極短篇在初審階段入選,此一極短篇是這樣的:「那一天,烏雲低垂,天陰沉沉的。屋子裏,保持着跟往常一樣最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洋子懶洋洋地坐在沙發上,玩着無聊的遊戲,打發時間。但她沒有和我說話……」簡單的幾句所描述的情景頗堪玩味,評委對此一極短篇的評語非常簡潔:「情節無破綻。」

從詩到小說,人工智能其實約略帶有達達主義(Dadaism)的況味,此一運動於1916年至1923年崛起,乃一種無政府主義的藝術運動,試圖通過摒棄傳統文化和美學的既有形式,從而重新發現真正的現實;參與者俱為年輕的藝術家及反戰人士,他們通過反美學的作品和抗議活動,從而表達對資產階級價值觀及一戰的絕望。

或者一如德法雙籍的詩人及藝術家尚.阿爾普(Jean Arp)所言:「出於對1914年世界戰爭無謂殺戮的厭惡,我們在蘇黎世獻身於藝術;當槍聲在遠方發出持續而低沉的隆隆聲時,我們竭盡全力唱歌、繪畫、拼圖、寫詩。我們正在尋求一種基本原則的藝術,以治療時代的瘋狂,尋找一種可以在天堂和地獄之間恢復平衡的事物的新秩序。」

據雨果波爾(Hugo Ball)的日記《逃離那個時代》(Flight Out of Time: A Dada Diary)所言,其時是他提出「達達」的概念,創造出一種國際的文化世界語:「達達」在羅馬尼亞語中意謂「是的,是的」,在法語中則為「木馬」和「竹馬」,對德國人來說,則指向愚蠢的天真以及對嬰兒車全神貫注的癡迷。

德國達達主義代表人物理察.胡爾辛貝克(Richard Huelsenbeck)則有此說法:他和雨果波爾快速翻閱詞典之時,發現「達達」一詞強調的是破裂與新生的觀念:那是孩童的第一個聲音,當中表達對世界的原始感覺──從零開始,乃藝術的新生。

也許人工智能還不知道何謂達達主義,但如今的世界倒重複着一個世紀以前的荒誕與悖理,人工智能如果要從事詩及小說的創作,可能也像雨果波爾或理察.胡爾辛貝克那樣,要銳意創造一種文化世界語,發出孩童發出的第一個聲音,回歸人性,繼而表述對此一紛亂世界的感覺。

Image description 這是查拉1917年在蘇黎世主編的第一期《達達》期刊封面,見證了達達主義的降生。

恢復魔力

達達主義另一健將特里斯坦.查拉(Tristan Tzara)寫於1918年《達達宣言》(Dada Manifesto)中有此說法:客觀而言,任何一件藝術作品決不為任何一個人呈現美感——實際上,達達主義要宣布現代藝術與傳統美感的婚姻就此終結,這世界不再存在任何標準化的美感經歷。

雨果波爾更將詩句拆碎,從而將詞匯混雜成含混不清的咒語——他強調「在語音詩句裏,我們完全拋棄已被新聞界濫用的語言……必須恢復字詞最幽深之處的魔力」,觀乎人工智能的創作,亦應作如是觀。

撰文:占飛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