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細眉細眼針要害 陳炳釗活現也斯《後殖民食物與愛情》

2016-07-21

Image description 社會大眾對也斯這位香港文壇重要作家只知其名,卻未領會其神粹,《後殖民食神之歌》取材自也斯作品。

劇場編導陳炳釗於1984年創作短劇《午睡》,以午睡來回應香港七十年代社會運動火紅紅那段重要歷史。也斯看到後,向陳炳釗表示讚賞,並鼓勵他將之發展為長劇。

陳炳釗一直不忘前輩好意,潛伏在土瓜灣牛棚多年,努力鑽研和推廣歐洲新文本劇場之餘,在也斯2013年撒手後,出奇不意推出兩個與也斯相關作品,一是搬也斯小說《後殖民食物與愛情》上舞台,二是擴大《午睡》為長劇,在大會堂隆重再演。

在2014年,也斯小說以《後殖民食神之歌》為名初演,已得到好評,在2016年5月,陳炳釗重新編作,並用回也斯原著《後殖民食物與愛情》正名,移到文化中心小劇場,再熱烈引爆。

也斯生前與陳炳釗並無合作,想不到2016年陳炳釗造出的製成品,卻能延續、繼承、發揚也斯作品精神,實是佳話。

也斯寫詩和小說,緊貼生活和社會,而他讀書人性格與學者身份,在創作時觸及現實和世情,都採取針刺式,多點密發。《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小說由牛津大學出版社結集,第一篇作品〈後殖民食物與愛情〉發表於1998年《純文學》(復刊)創刊號上,之後其他11篇,都集中描繪香港90年代(後殖民過渡時期)社會情況和市民心態,讓40個人物不時出現在書中眾多小故事裡。

該本書近散文多過近小說,它以跳躍式講小故事,作者隨意寫,寫到那裡,情節上有需要時,那個人物便出現,事後沒交代他/她到了那裡去。這種散文式故事寫法,乃承接香港文學其中一個傳統。在上世紀香港報紙副刊高峰時,三蘇等眾多作家撰寫「是日也每日故事」,裡面眾多角色都是隨時現身,隨傳隨到。

陳炳釗今次改編也斯作品,完全掌握、繼承並發揚香港前輩說「是日也故事」的神采。他安置9個演員從頭到尾在台上。他們很多時站在舞台後方,隨時走前到舞台中央,演出那40個角色。某段小故事牽涉某幾個角色,那幾個演員便走到台前飾演。至於其他演員,則會輪流做不同小角色,例如故事敍述者,或插科打暉,又或講旁白,提供故事補充資料。

Image description 9位演員施展渾身解數生鬼做戲,讓觀眾在不知不覺間過了3小時。

陳炳釗首先在編劇方面成功,他在2014年製作《後殖民食神之歌》時,已成功塑造幾個骨幹人物,例如食神老薜、食神徒弟小雪、髮型師史提芬等等,到後來再創作新版本時,要把260頁原文摘取內容融入劇本裡,便有框架和重心。他的新版本演出3小時,劇本訊息和趣味,他都能兼顧,難得。

今回陳炳釗更優異在導演功夫,把跳躍式場面無縫交接,安排演員隨時隨地變身,流暢推展新場面,並且頻密交替,去到揮灑自如的地步,令我感覺他創作力爆發。在這個版本,他並安排歌唱、跳舞來增娛樂趣味、來作過場、來加強主旨,有時達到神來之筆效果。我認為他在此劇新版本裡,演繹「零碎散文劇場」淋漓盡致,成功弄到舞台多姿多采,輕鬆熱鬧,趣味豐富,我看得過癮。

也斯《後殖民食物與愛情》以食物為主題,藉中環和屯門餐廳日常事,帶出箇中男女情愛,和社會不同階層眾生相,從中會月旦社會不合理現象,但從不動氣,絕不惡言。他在不經意間,射出細眉細眼短針,刺激一下各方相關人等。香港學院派寫作人,回應社會時事,大概皆如此。

陳炳釗的前進進劇團,以土瓜灣牛棚為主場,而《後殖民食物與愛情》搬到文化中心演出,劇團和觀眾雙贏。相信前進進劇團演員會給觀眾新鮮感,加上他/她們都演得生鬼,讓觀眾在不知不覺間過了3小時。該劇演員最突出莫如是邱頌偉飾演食神老薜,乃報紙編輯,鬼馬風趣,肥胖卻動作瀟灑,實在可愛。在舞台上呈現出這個人物,可說是給香港文化多一塊拼圖。

在學院裡,也斯國際研討會已經舉行過,然而在大眾閱讀圈裡,一般讀者對香港文壇這重要作家只知其名,卻未能領會其神萃。現在出現陳炳釗製作《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舞台作品實屬好事,香港話劇觀眾,都可進入也斯世界,悟出其堂奧。(完)

文:張錦滿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