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人物】陳育強退休做主持:藝術是可以學習

2017-02-01

書法大師王羲之生於書香世家,7歲拜師學藝,13歲跪求父親借閱家傳之寶《說筆》,從此進入了見字不見人的忘我境界,即使紙筆不在身,也會在身上寫,更試過誤把墨水當菜汁放進嘴巴。

聽罷,你還會說藝術家是「渾然天成」嗎?劃時代的鬼才畫家梵高,整個家族無人作畫,稍稍有點關連的是有後人由律師轉行為梵高博物館大使,難道這又是上天跟梵高開的玩笑?

「教書27年,親眼見到一個人在27年的變化,結論是藝術絕對可以學習,無天分都可以練到有天分。」前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教授陳育強一錘定音。「如果藝術只靠天分,教育便沒意思。」

撰文:潘天惠

[email protected]

Image description

陳育強在本地藝術界無人不識,既是教授,亦是藝術家,學生散落五湖四海。「上年8月提早退休,老實講,仍有點不習慣,但退休的意思其實是從中大講台退下來,不再每日返學,個人的事業並沒退不退休之分,正如其他創作人一樣,人生沒有所謂的退休時間表。」

「現在我只想做多一點事情回饋社會,幸好港台找我合作,多一點細藝,其實目前我的手頭上都有其他工作,未來也有其他安排。」他首次擔任電視節目主持的《好想藝術》,現逢周四在翡翠台和港台電視31及31A台播出,時間分別是晚上6時及8時30分。

「主持同教書分別很大,幸好攝影師知道我第一次面對鏡頭,都會遷就我,我同時要跟幕後團隊構思內容及如何與受訪者在對談中帶出一些訊息。」

讀藝術令妹妹擔憂

1983年,陳育強畢業於中大藝術系, 其後到過美國取經,考獲鶴溪藝術學院藝術碩士。1989年,他重返母校執起教鞭,一生離不開教育,現時是亞洲藝術文獻庫駐場教育工作者。「今次參與節目當作是教育上的增值,碰巧有這個機會,希望透過這個平台認識更多朋友,表面上看似同藝術無關,實際上也同藝術有關。」

香港太多人「堅離地」,他的出發點是做一個貼地的藝術節目。「我們想傳達一個訊息,藝術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接觸到,這一輯的受訪者就包括旅行、數學、飲食方面的專家,藝術其實無處不在,就算你沒打算將來做藝術家,也可了解多一點點。」

陳育強負責《香港藝術年鑑》編輯工作多年,參與的展覽超過100個,作品曾在美國、德國、澳洲、中國和日本等展出,現時亦是ParaSite藝術空間、香港美感教育機構董事等。

談到與藝術的淵源,他笑言並沒戲劇化的經歷分享。「那年代,我們小時候都是由公仔書同文學作品開始,初中懵懵懂懂有點概念,但只是喜歡畫畫,而爸爸以前是攝影師,開舖頭沖曬菲林,我都會在黑房幫手,自小接觸大量各式各樣的影像,但我無法確定對我日後造成多大影響。」

「後來,我是對設計的興趣較大,中學畢業後,當時在美術方面進修的話,香港只有2個選擇,一間是理工,一間是中大。」他不諱言以往甚少對外人提起爸爸的職業,直至近年被記者問得太多,不得不「自揭身世」。

「爸爸是第一代由內地來港的新移民, 亦是從無到有的一代,第一份工作是鋼琴調音師,試問戰後的香港有幾多戶人家有條件買得起鋼琴?爸爸不是藝術家,但工作轉了又轉,始終沒與藝術一刀兩斷。」當陳育強選讀中大藝術系時,也曾內心交戰。「我驚,家人更驚,妹妹聽到我的決定後錯愕一下,反過來說:『阿哥將來要不要我供養你,你肯定要揀這一科嗎?』哈哈哈!那一刻我覺得幾好笑,又覺得有點侮辱。」他當時強充堅強,一本正經回答妹妹:「放心,無論怎樣我都可以自力更生, 不用靠阿妹你調轉頭養我。」

Image description

畫家並不是藝術家

話雖如此,當年能讀大學,實為光宗耀祖的事,但最諷刺的是沒有親戚好友向他道賀。「爸爸媽媽都不知什麼是藝術,也沒考慮搵唔搵到食,大學同藝術之間的矛盾多過藝術同搵食之間的矛盾,話說回來,進入藝術系前我也不知藝術是什麼。」

大學畢業禮,陳育強居然沒邀請父母出席,原來當年藝術系的同學都如此。「可能藝術系真是同其他學系有點不一樣,古靈精怪,同學仔都覺得邀請父母好老套,我連中學畢業禮都沒邀請父母來。」之後,他去美國留學,走進了很多前所未見的世界,用他的話說,「如果把15萬當作是一筆投資,完全是物超所值。」

「這筆錢在當時來說,所費不菲,但確實徹底改變了我一生,改變對藝術的看法, 受到巨大的文化衝擊,更重要是當你去到異邦,才會真正反思中國人的身份……」每逢放假,他就遊遍美國的東南西北,不放過任何體驗世界的機會,「最初我想在美國多留一陣,只是找不到工作,我並不介意做裝修或畫家的助手,但找了一段時間也沒有長期合約。」

「畫家是識畫畫的人,並不是藝術家;陶瓷家是懂得製作陶瓷的人,不是藝術家。」他放下了執着,退後幾步,重新審視何謂藝術。「藝術是一種生產知識的方法, 意念先行,並由知識支持你的意念,意念推動藝術,重視意念多於手上的操作。」

正如上周宣布參選特首的曾俊華所言,要在一段漫長的歷程中作出總結和歸納,難度極大,但陳育強也嘗試為教學生涯立下註腳。「經過了27年,我親眼見到一個人在27年的變化,敢說這不是現象,而是結論──藝術是可以學習的,無天分可以變成有天分,甚至連藝術的敏感度也可以經過後天鍛煉而來。」

「多年來我跌到滿地眼鏡碎,起初以為是鬼才的學生,發展不甚了了,反而死勤力的學生日後成就更大,這是成為藝術家最重要的條件。」他的兒子沒有讀藝術,選了建築,似乎DNA左右不了下一代的命運自決。「鬼才本來就是一個弔詭的詞語,我們開頭無從得知一個人的過去,所謂鬼才的講法可能是贏在起跑線,自小接觸藝術耳濡目染,旁人就覺得他們是天才。」

「如果,藝術是非常依賴天分的話,教育便沒意思了。」當你抱怨自己輸在起跑線,不如盡快起跑急起直追,說不定能後來居上。

Image description

陳育強小檔案

出生年份:1959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一子

學歷:美國鶴溪藝術學院美術碩士

興趣:電影、爵士樂

格言:Artist needs to love himself, teacher needs to love the others, I always wander between the t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