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燈泡與橡樹 Sir Michael Craig-Martin專訪

2017-04-26

Image description Michael Craig-Martin

「藝術的精髓,在於通過想像力及語言去認知事物,而所謂事物的本質是游走於相信與懷疑之間。」概念藝術家Michael Craig-Martin爵士說,藝術在於刺激觀眾的視覺想像,他的作品裡的燈泡可能並非一般認知中的燈泡。在自傳式散文結集《On Being Michael Craig-Martin》中,他說自己是天生的懷疑者,通過藝術創作去驗證及挑戰傳統概念,以最簡單的概念激起弘闊的漣漪。

在訪問的尾聲,要求Michael Craig-Martin 形容Josef Albers, Marcel Duchamp及 Damien Hirst這三位影響他或被他影響的藝術家,他說:「正方型、噴泉及圓點。」

正方型與《Bright Idea 2016》
在香港半島酒店正門的噴泉, 放置了這位「英國藝術教父」的一個黃色四米高的燈泡型裝置。Craig-Martin數年前分別在英國的Chatsworth及Serpentine Gallery創作過紅色及粉紅色的《Bright Idea》。來到香港這個全新委約版本,他選了黃色。「我嘗試以顏色去區分物件,同一個形象配上不同顏色,會有不同的涵意。香港半島酒店這個前庭很有趣,交通熙來攘往行人如鯽,形成一種富動力的城市景像。選擇耀眼的黃色令作品不會隱沒在繁忙城市中,也配合那種滿有衝勁的感覺。」顏色在Craig-Martin的作品中,從來都是先聲奪人。他受藝術家 Josef Albers,特別是其色彩理論所影響。Albers認為人們對顏色的觀念與認知會隨經驗環境改變,大概就是年輕覺得鮮紅是庸俗,中年過後鮮紅可能是活力的象徵。Albers一系列正方型繪畫,是色調及形狀認知的實驗。二人從未碰面,卻先後任教及就讀美國耶魯大學設計系。「Albers在耶魯創立關於顏色的課程,我全都有修讀,他是真正的視覺藝術家,了解如何突破既有的視覺認知。」

Image description 於酒店前庭展出的Bright Idea (© Michael Craig-Martin. Courtesy the artist, Gagosian and The Peninsula Hong Kong. Photo Simon J Nicol)

除了在前庭噴泉的裝置外,於半島酒店的一樓展視Craig-Martin一系的新畫作:繽紛顏色中,有燈泡、軚盤、刷子、設計師椅子等日常事物,但全都是局部不見全貌,並只有顏色背景,這是他一貫的風格。「我從不寫生也並非想用藝術作品述事,雖然觀眾一般都愛有述事意味的藝術品,但我的作品中並沒有故事。」通過那些鮮黃、彩藍及桃紅的背景,Craig-Martin將物件抽離日常的框架,把習以為常的內容去掉,讓物件在沒有貴賤高低之分下呈現出一致性 。「我畫過的物件很多,從名貴的演奏式鋼琴及噴射機,到不值一文的咖啡紙杯。我希望把它們的從社會價值中釋放出來,刺激觀眾想像打破有限的認知框框。」

噴泉與一棵橡樹
於是燈泡在 Craig-Martin 的作品中並不是一個燈泡。《Bright Idea 2016》並非一個立體的雕塑,在日常的認知中燈泡是三維立體的,而這個裝置是平面的縱使它是豎立着。「Bright Idea 其實並不是一個燈泡,尺寸體積上不是,也沒有照明的功能,因此這個形象跟實物並沒有關聯。這跟《An Oak Tree》是異曲同功,那個在外型上不是我們認知中的橡樹,但我稱它做橡樹。」《An Oak Tree》是放在玻璃架上的一隻玻璃杯,是Craig-Martin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在實情、被塑造的真相、想像、相信及疑惑之間有着很多偷換的空間,而在日常中都被這些轉移概念所佔據。」Craig-Martin把日常熟悉的物件變成不熟悉,強調藝術的意念(idea)多於形式(form),他強調這是受Marcel Duchamp的《Fountain》啟發。就是當一個尿兜被命名為噴泉後,那個尿兜是噴泉便成了實相。

Image description High Heel (pink) © Michael Craig-Martin.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Gagosian. Photo Matthew Bullen

Craig-Martin挑戰語言及視覺認知的關係,及兩者之間如何調度轉移。「我對物理性及視覺性有濃厚興趣,視覺都是物理肢體感官的一部分。我是一個如假包換的視覺藝術家,着重視覺上激發觀眾想像。我們活在一個滿載文字的世界,教育所向文字世界傾斜,我想尋回視覺認知的重要性。」在他的藝術世界中,語言上是「一棵橡樹」,視覺上是玻璃架上的玻璃杯。當兩者碰在一起時,視覺的認知決定它是「一棵橡樹」。燈泡不是燈泡,玻璃架上的玻璃杯是一棵橡樹,在 Craig-Martin 的世界穿越慣常才是真相。

圓點與英國藝術教父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Craig-Martin在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任教。在八十年代金匠出了一批年輕英國藝術家 (Young British Artists),他們的作品挑戰傳統概念,充滿濃厚個人反叛精神,這批年輕人就是後來著名的藝術家Damien Hirst 、Tracey Emin、Liam Gillick及Sarah Lucas。Craig-Martin曾經是他們的導師,因此被譽為「英國藝術教父」。對於那一代的藝術家也愛以顛覆日常物作為創作的方法,這位教父卻謙稱他們各具個人特色,不單是受他的影響。「我對他們的影響在於態度多於風格,就是在藝術上着重視覺認知,挑戰觀眾既有的概念想法。在不同的時代『以日常物為材料』有着那種年代的特色,不是單單我用日常物為材料,學生會受到相同的影響。簡單來說,不同年化有不同的日常物,單在形象上已經有所不同。」

Image description Pitchfork (yellow) © Michael Craig-Martin.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Gagosian. Photo Matthew Bullen

教父的日常物是玻璃杯、燈泡及雨傘。Damien Hirst及Tracey Emin的日常物是沙魚、床及圓點。Damien Hirst的圓點畫,利用圓點批判機械化的藝術世界,將本來沒有甚麼內涵的圓點,賦予新的意義。Craig-Martin在他的散文自傳內這樣形容 Damien Hirst「1987年,在倫敦一間畫廊Andy Warhol展覽的開幕酒會上,發現為我添香檳的待應生正是Damien Hirst,他當時仍是藝術系一年級學生,能夠在倫敦大畫廊找到一份兼職,我覺得這個人殊不簡單。」雖然圓點畫後來受到相當的劣評,Hirst的創作也經常引來熱烈討論,但他在藝術市場的表演確是非一般,也應驗了教父當日的觀察。「對呀,藝術不就是關於觀察。」這位教父級的爵士笑道。

文: AY 圖:Ben Tam(人物)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