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強監製,王晶導演的《大上海》,男主角是甚有票房號召力的周潤發與黃曉明。
院線掐住電影咽喉
是的,院線無疑掐住了電影的咽喉。院線在神州大地既是生意,有時也是政治籌碼。徐崢首次自編、自導、自演的另類喜劇《泰囧》(《人再囧途之泰囧》)票房累計已有9.8億,打破了《畫皮2》創造的7.26億元華語片票房紀錄,堪稱異數;成龍的《十二生肖》票房突破五億元,成為第十六部大收五億元以上的華語片;可也有人將票房紀錄歸功於上映院線的幕後指揮棒,換句話說,票房紀錄並不完全顯示觀眾「想」看什麼,有時只顯示觀眾「能」看到什麼。
難怪老一輩的香港電影人都說,電影是「偏門」,因為除了「天時」、「地利」(檔期及院線),成敗還得要看「人和」。成龍的《十二生肖》拍得如何,還沒看過,不得而知,但可以想像的是,成龍合該比《大上海》(劉偉強監製,王晶導演,周潤發、黃曉明、洪金寶主演)、《血滴子》(陳可辛監製,劉偉強導演,黃曉明、阮經天主演)更有「人和」。
院線始終掐住了電影的咽喉,道理很簡單,內地主要城市的主要院線在黃金檔期放映誰的電影,誰就是大贏家,這既是生意眼,也是幕後指揮棒所指向的政治籌碼。院線在中國只有十年時間,至今仍屬新生事物,中國在2002年才開放電影市場,實施院線制,理論上,影院可自由選擇院線加盟,可也不是沒有門檻,首先要取得放映許可證,至2009年,獲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認可的院線共有三十七條,這個制度(及其幕後決策者)就此形成了中國電影市場唯一的指揮棒。
寸土必爭大暗戰
2011年,內地新建影院有八百零三家,新增銀幕三千零三十個,平均每天增加8.3個銀幕,銀幕總數多達九千二百多個,較上年增幅超過40%,值得注意的是,票房只有30%增長率,那就是說,銀幕數量的擴張速度超過了票房增長速度,因此也導致了入場平均人次及個別影院的票房收入相應增長迅速下降,比較明顯的例子是星美影院,票房從2010年900萬元迅速下降至2011年的650萬元。
電影始終是一門高風險的大投資,大明星和大導演的身價很高,製作動不動就耗資一兩億元,票房五六億元畢竟只是少數的神話,一部華語片的製片方可獲票房分賬38%至43%,發行方可分得4%至6%,院線可分得3%至7%,而影院則分得50%至52%,如何分配這塊肥肉的合理利潤,無疑是一門大學問,也是一場寸土必爭的大暗戰。
電影院線也是一本難念的生意經,影院硬件必須「高端化」,地理位置必須「核心化」,政治風險必須「安全化」,在電影的「戰國時代」,意味着巨額資本投入,更要仔細考量時間成本。在此處境中的小製片公司在檔期安排上全無談判本錢,只好成為任由宰割的砧上之肉,像另類喜劇《泰囧》、「尖叫片」《孤島驚魂》(鍾繼昌導演)大收,僅僅是極少數中的極少數。
正因如此,電影在中國絕對是「偏門」,即使是貌似低調的院線系統,也可以成為控制電影命脈的一道魔咒。
(文: 占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