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除了多讀英語書外,着重多一點英語對話練習,有助提升英語能力。
多點用英語會話教學或日常生活對話,有助活用英語。
根據筆者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着重師生互動的對話式閱讀(Dialogic Reading)能有助小學生學習英語:經過為期十周的對話式閱讀訓練,學生的英語能力於多方面都有顯著的進步。由此可見,互動教學能有效提升兒童的英語能力。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英語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英語是香港學童必須學習的第二語言(Second Language),香港學生普遍於幼稚園便開始接觸英語,然而縱使從小開始投放大量資源和時間學習這種第二語言,仍有不少香港人無法精通英語。箇中原因在於缺乏互動的被動學習模式。
香港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大多依靠教師與家長單方面向學生傳遞教學內容,並要求學生反覆背誦。語文教學着重學生能否牢記各種不同的句式、詞語、介詞的用法等等,而非學生能否靈活運用英語。這種教學模式無疑為學生增添了不少文法知識,可是卻沒有給予學生真正實踐、活學活用的機會。
傳統教學欠實踐
要達至靈活運用一種語言,於不同的語境下練習對學生是十分重要的;然而,香港的大部分學生只有在英文課堂上才會運用英語,而卻很少會於日常生活中以英語溝通。由於缺乏於不同語境下練習和實踐的機會,學生往往很難把從書本上學到的英文知識與日常的英語運用聯繫起來,尤其當話題一旦與所學的課文沒有直接關係時,學生更容易感到束手無策。因此,被動的英語教學模式僅有助學生應付基本的考試內容,而對於學習如何於不同的環境下活用英語卻沒有太大的幫助。
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實際應用的機會,以致在不同的語境下無法靈活運用是學習外語最困難的地方。有見及此,筆者致力發展和研究着重互動的教學模式,其中一項經研究證實能有助學習的教學方法為主張師生互動的對話式閱讀(Dialogic Reading),最近更獲得優質教育基金的資助,把對話式閱讀引入本地小學的英語教學。
三名筆者均認為「師生互動的對話式閱讀」有助小學生學習英語,而經過訓練的學生英語能力有顯著進步。
對話式閱讀可以在學校或家中進行,由老師或家長充當兒童的輔助者,為兒童提供適量的支援從而提升他們的語言學習能力,使他們有更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更大的自信心,幫助他們日後由自己主導學習。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老師和家長一般作為主動的教導角色,而兒童則被動地接受教學。強調互動交流的對話式閱讀卻改變了這種固有的角色:兒童成為了說故事的人(Storyteller),而老師和家長則作為活躍的聆聽者(Active Listener),在適當的時候引導並鼓勵兒童積極參與互動。
對話式閱讀的四大步驟可簡稱為「PEER」:首先是激發兒童說話(Prompt),接着是評估兒童的回答(Evaluation),並擴展兒童的答案(Expansion),最後讓兒童重複擴展了的句子(Repetition)。在激發兒童說話的時候,我們可利用不同形式的問題,例如比較簡單的填充問題(Completion)──即留空句子末端由兒童回答;以及鼓勵兒童用自己的文字表達故事內容的開放式問題(Open-ended);還有較高層次並融入了生活體驗的問題(Distancing)──即聯繫了日常生活與故事或課文內容的問題等。老師或家長在選擇問題方式時可層層遞進,並交替使用,從而更有效地激發兒童說話,透過對話讓兒童實踐和活用所學語言。
助增強英語能力
根據筆者的研究發現,經過在英文課堂中為期十周的對話式閱讀,學生的英文讀字能力進步了29%;英文閱讀理解進步了23%;一般英文詞彙知識亦進步了10%;而當測試的為英文課本內的詞彙時,進步更高達43%。由此可見,對話式閱讀對兒童學習英語有顯著的幫助。這些研究結果進一步顯示了互動交流在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對話式閱讀其實並不限於學習英語,更可用來學習母語以及其他外語。教師和家長不妨增加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並加強與兒童的互動,從而協助兒童更有效地在不同的環境下靈活運用所學語言。
撰文︰周詠妍博士(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許娜娜博士(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徐曉彤(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