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科幻大豐收

2014-12-19


近十多年,荷里活商業電影都是以超級英雄片、奇觀片和科幻片為主要潮流。其實,此潮流不是始於二十一世紀,由1980年至今最高收入的電影中,只有八齣跟上述三類片無關。既然這三類電影風行全球,必然拍到「開到荼蘼花事了」為止啦!

荷里活拍這三類電影的確有優勢。

一來,它擁有強勁的電腦科技,超級英雄片平均製作費達2000萬美元,不算太多,大陸隨隨便便一齣大片,也花得起同樣的金錢,但成績還是及不上荷里活的可觀。二來,這幾類大片在意識形態上切合美式資本主義。雖然現時美國已不再是唯一的超級大國,但對其他追趕現代化的國家來說,美國文化一向崇尚的「先進科技、豪華、巨大和酷(cool)」,依然很有吸引力。三來,荷里活有全球的發行網。這三類電影好在「離地」,能夠打破文化及地域隔閡,適合全球觀眾的口味。

Image description 《復仇者聯盟》全球收入8.88億美元,但在有十億觀眾的印度,票房收入只有1200多萬美元。

獨特品味

雖說荷里活電影迎合到全球觀眾,但也有十億人不賣賬,那就是印度。今時今日,印度經濟騰飛,人口眾多,說波里活(Bollywood)已經超越荷里活成為全球最大、最成功的夢工場,並不為過。可是,印度人的獨特「電影品味」,令其他國家的電影打入印度市場難乎其難,強如荷里活亦不例外。

《復仇者聯盟》(Avengers, 2012)全球收入8.88億美元,但在印度只收1200多萬美元。《變形金剛3》全球收入4.34億美元,但印度票房只得280多萬美元。《魔戒》系列亦好不到哪裏去,2012年的《哈比人》全球收入達7.14億美元,在印度只收180多萬美元,僅比小國寡民(相比印度而言)的克羅地亞多40餘萬而已!

這不是印度人排外,而是印度人的「文化自我中心主義」(cultural ethnocentricism)使然,大多數教育水平不高的印度觀眾,寧看劇情千篇一律、載歌載舞的煽情爛片,也不屑一顧荷里活的奇幻大片。

當然,印度戲院大多設備簡陋,什麼3D、IMAX等新技術都「英雄無用武之地」,亦是原因之一。

科幻小說和電影流行於十九世紀末,通常都是先在國力最強盛、科技水平最先進的大國風行。在今天,是美國;在十九世紀末則是英國和法國,H. G.威爾斯(H. G. Wells)和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都得風氣之先。

當時的科幻小說,一般來說,調子都是樂觀的,覺得人類未來會比今天更幸福。一戰之後的科幻小說,卻剛好相反,調子都是悲觀的,覺得未來的人類比今天更不快樂不幸福。

Image description 「時空穿梭機」是小說家憑空想像出來的,但不少電影都得到啟發,《回到未來》電影系列便是其一。

腦力震盪

科幻小說至少有兩個功能:其一是構思新的科技發明,其二是社會批判。新的科技發明,不單吸引讀者,而且對科學家和科技企業都極有啟發。有些是空想,譬如H. G.威爾斯的「時空穿梭機」(time machine),可是《回到未來》系列、《星際啟示錄》等電影,依然用這條橋。

有些則已成為事實,如儒勒.凡爾納1865年的小說《從地球到月球》(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中描寫的探月火箭。今時今日,一些IT大企業如谷歌、蘋果電腦、微軟等,不時邀請科幻小說家為員工演講,「腦震盪」研發部門,看看有什麼值得鑽研發展的科技。

現時,特別擅長刻畫未來「玩意」(gadgets)的科幻小說,數量之多,已足夠自成一個類型,名為「設計小說」(design fiction)。「多啦A夢」恐怕是最早亦為時最長的「設計動漫」矣!

科幻豐收

至於社會批判型科幻,二十世紀更是大豐收,《美好新世界》、《1984》、《華氏451》、《人猿星球》等等「反烏托邦」小說,不單科幻迷愛看,一般讀者也當成嚴肅文學來讀。比如最新的暢銷小說和電影《飢餓遊戲》,已被視為批判金融資本主義的寓言。

發達國家中,10%富人擁有了大部分資源,其餘90%日漸「往下流」,中產階級逐漸消失,「有產」與「無產」對立,成年人怕死犬儒,只有年輕人敢於反抗,不是很像《飢餓遊戲》嗎?

Image description 「反烏托邦」小說《人猿星球》推出後,馬上增加了一個人猿電影類型,近年代表作有《猩凶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