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卡夫卡: 避無可避何必懼 生死教育打破禁忌

2013-09-09

Image description Perpetu創辦人黎曉洋以卡通轉化死亡沉重的印象。

在中國人社會,死亡總是不能隨便說的禁忌,幾近是一種集體恐懼。在這種恐懼下,臨近死亡的人去做一些死後的決定,往往變得困難重重。最近卡記去了與《死在香港》一書有關的「推不動的生死教育」講座,相關範疇的工作者跟讀者分享他們推廣死亡教育的經驗,雖然阻力很大,但他們也能找出各種方法應對,讓卡記很是佩服。

生前規劃

聖雅各福群會服務發展高級經理岑智榮在香港推動死亡教育已經有十年,自言一開始並非有系統地去做,只是一點點地建立了許多服務。開辦第一個服務,是因為社區中心的老人家詢問死後如何安排,因此推出「生前規劃」服務,讓他們預早安排身後事。

但開辦不久,卻發現反應不佳:「一講死,人們的反應都是:啋!」由於不少人對死亡都是採取迴避態度,於是他決定從改變認知着手,一方面推出社區生死服務,另一方面也邀請媒體報道,例如招攬義工,替沒有家人的老人家拜祭,安排老人家參觀墳場和棺材店,決定死後要採取何種殯儀方式。

「那些老人家看到棺材,好像男人看着新車般,還主動要求睡進去」,結合紙棺材和藝術,舉辦展覽,吸引近六千人來參觀,改變死亡印象;在殯儀博覽中,更擺出攤位幫老人家拍「型仔」車頭相;更把生前規劃服務推廣至智障人士,「他們也知道死亡會是怎麼回事,也有自己的選擇」,這些都造成極大回響。

最難推動的是四十多到六十多歲的那一群,就算老人家自己接受了,想跟子女商討,他們也不願意聆聽,因此也會舉辦大型講座,介紹更多與死亡有關的資訊。

而成立「護慰天使」,訓練了不少義工專責陪伴喪親者的社工梁梓敦,也遇上類似的問題,雖然推動的生死教育講座和活動,也會大受歡迎,然而當老人家跟家人說這些知識時,對方卻反應很大,更打電話投訴,懷疑是殯儀的傳銷。

Image description 聖雅各福群會服務發展高級經理岑智榮講述自己十年來如何推動生死教育。

幽默輕鬆

岑智榮強調,要改變社會對生死的談論,最重要的還是要靠媒體多報道:「愈不去說,就愈是害怕。愈說得多,氣氛也會愈不同。」多了報道和社會關注,政府也開始整修撒骨灰的紀念花園;由於船家對海葬多避諱,他們也成功推動政府開辦固定的航班;醫院殮房殯儀陳設簡陋冰冷,令死者家屬倍感難受,經媒體報道後,更吸引有心人捐獻改善。

除了老人家,其實死亡也可以與年輕人有關。如今資訊科技發達,不少私人資訊都被放在網上,死後這些資料將會如何處置?會否被網絡公司刪除?還是會落入家人手中?自己能否決定公開不公開?黎曉洋創立了社企Perpetu(英文『永續』的縮寫),提供網上遺產處理服務,更為這服務設計了一系列可愛的卡通圖案,希望以此改變人們的印象。

然而岑梁二人均表示,要進入學校推廣相關活動,常會阻礙重重,不少學校都擔心多說死亡會引發嚴重後果。岑智榮反問:「推動死亡教育就好像推動性教育一樣,是否一講就會做?死亡是否一定負面?」梁梓敦指出,要社會接受死亡,最重要是「幽默、輕鬆、又不失尊重」,不應該只停留在沉重和難過的角度中。

岑智榮總結說,近年來生死教育的情況有很大改善,已經有不少機構加入,只是還是很散,沒有很大的規劃,因此將會舉行相關的博覽會,邀請各方團體參與,期待能合力改變社會對死亡的看法。

死亡是人生無可避免的過程,如果不去面對,便無法接受和放下,卡記相信,只要更多人能認識死亡,面對死亡的人也將不會感到孤獨。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