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博客Duncan:這個世界上,沒有誰不能沒有誰Can't Stand Losing Who?

Duncan Lau | 2015-04-24

Image description

才看了《醉夢英倫》,另一套音樂紀錄片剛在網上廣泛推增認知度,對自己是更有吸引力,因為主角是當年自己第一支追捧的樂隊The Police。

片名是《Can't Stand Losing You: Surviving The Police》,還未有中文名。影片其實在2012年完成,並在13年首先在荷蘭以Blu-ray發行推出, 14年在日本部分戲院上映,再以Blu-ray碟形式出售。今年開始則集中在美國爭取在戲院上映,差不多是逐一個城市爭取,因此開設Facbook專頁,利用社交網絡招攬支持。這也反映了今天的電影市場,沒有強大發行網絡支援的獨立電影人,要影片讓公眾知道及看到,波折和困難都是重重。(www.facebook.com/cantstandlosingyou)

The Police由78年推出第一張專輯《Outlandos d'Amour》,到83年的第五張《Synchronicity》為止,前後不過五年,但最傳奇的是樂隊在如日方中的時候,毫無先兆之下,慢慢淡出。在盛大的世界巡迴演唱之後,各自休息充電,本是理所當然,人之常情。而在被追問新專輯的情況,隊員都異口同聲說進度理想,還請樂迷靜心等候。但隨之而來卻是歌手Sting的首張個人專輯《The Dream of the Blue Turtles》,然後結他手Andy Summers和鼓手Stewart Copeland都先後推出個人的音樂項目,不過這種化整為零的現象,在當時樂壇是常見,因此也不太以為意。而在被傳媒追逼太緊時,唱片公司替他們推出精選專輯,而且將一首舊作重新翻錄,就是《Don't Stand So Close to Me '86》,並作單曲發行。亦同時承認新作品有點阻滯,會準備先推出演唱會錄音專輯,樂迷們受安撫後,又再靜心等候。

Image description

這張演唱會錄音專輯《Live!》終於在1995年推出,離他們宣布的時間相隔九年,距上一張專輯《Synchronicity》超過十二年,在樂壇來說是時移勢易物換星移的時空,最死忠的樂迷也會移情別戀,況且又沒有新作,如何維繫感情?那些年頭,自己是最熱衷音樂的日子,不同類型的音樂,不同國籍的樂手,盡情的享受,絕不會停下來「等」某支樂隊,因為對音樂饑餓,我也有繼續追捧他們三人的個別發展項目,得到的新鮮感和滿足感,是超越The Police的,而自己的音樂口味也向多方面發展,The Police的音樂只不過是成長期的一次經歷,曾經深愛過他們的音樂,特別是78至83年那段時間,只此而已。

然後,樂壇湧現一陣重組 / 回歸熱潮,最終The Police也被涉及。先是2007年受Al Gore的邀請,重組出席Live Earth演唱會,為拯救地球出一分力。各方反應正面,大家都有心促成,於是復合世界巡迴演唱在2007-08年間舉行,後來更推出CD/DVD盒裝。自己卻是淡然處之,沒有意欲前往觀賞,也沒有第一時間購買光碟,後來始終買了,看過一次便不甚了了,我想,那是事過境遷的幾度夕陽紅,年齡,心境,激情都已不再一樣。

我相信已有人在問:那你為甚麼又期望看這電影呢?因為我仍然好奇,究竟在84年完成巡迴演唱後那幾年,出現了甚麼事情,他們是如何得出共識,不再在一起。而據說電影是主要拍攝他們07-08年的世界巡迴演唱,然後依據Summers出版的回憶錄《One Train Later》剪輯。而Summers在Facebook專頁曾留言,「我但願當年對Sting好一點。」相當耐人尋味。

正如我剛才說,The Police是自己的成長一部分,自己特別喜歡他早期帶點Punk,帶點Reggae的元素,那份原始的激情,是輕狂歲月的洗禮。最喜歡那首《Landlord》,向天下房東開戰的歌曲,高壓,暴力,向權貴挑釁,今天聽回竟毫不過時。經歷過七十年代那些前衛樂隊的長篇大論,七十年代末的新浪潮樂隊,都傾向意簡,曲短。反映時代青年的苦悶的,如《So Lonely》,大半首歌Sting就叫着I feel so, I feel so, so lonely⋯,苦悶就是如此的歇斯底里,大叫大嚷。或者如《Message In A Bottle》,主角被困荒島,孤單苦悶,於是將求救字條放在玻璃樽擲出海上,希望有人前來相救。結果,成千上萬的玻璃樽漂回來,人人都孤單苦悶,等待被救。簡短的歌詞,卻直中那代年青人的要害。

他們也反映了當時年青一代的愛情與性愛觀,《Can't Stand Losing You》提到如果妳離開我,我死比你睇,被批評為教壞細路。另一首熱門歌《Roxanne》,主角是在紅燈區工作的女子。而《Be My Girl - Sally》的Sally更加不是人,是一個吹氣膠公仔,你懂的。後來的,打磨修飾的痕跡多了,但受歡迎的程度卻不斷提升。但發展的軌跡似乎總是如此,要增加知名度,便得攻佔其他的年齡層,不能只顧一個階層,而且,沒有人可以永遠年青。

如果你也希望這部電影能在香港上映,不妨在他們的Facebook專頁上表個態,希望集合到足夠的數字,讓他們知道。

Image description

歷久彌新-似曾相識
The Police 的音樂生涯短暫,不過也算參與過電影配樂的工作。那是1982年出版,由Sting主演的電影《Brimstone and Treacle》。The Police 提供了三首作品,唯一有歌詞的一首叫《I Burn For You》是歌迷較熟悉的。Sting 以個人名義貢獻了六首作品,其中翻唱來自1929年一套英國音樂劇 Mr. Cinders 內的一首《Spread a Little Happiness》, 作單曲發行,在流行榜上過第十六位。專輯還有其他不同配搭的歌曲,奇奇怪怪的,甚至令人有一頭霧水的感覺,甚至The Police和Sting的作品,和當時他們的慣常作品,大異其趣,相信不少樂迷都錯過了。今日不少人再聽回,又覺得有其可聽性,不過那仍得看個人口味和接受程度。

Image description


Andy Summers和Stewart Copeland都替不少電影做配樂,而當中Summers替《2010: The Year We Make Contact》重玩主題音樂(即Richard Strauss的作品《Also Sprach Zarathustra》,在電影《2001: The Space Odyssey》已出現過),是自己印象較深的。Summers的版本重新編排,以結他為主,節奏輕快,層次感十分強。如果沒記錯,當年(1984)推出時,Summers這首主題音樂並不包括在電影原聲專輯內,自己找了很久才尋得日本版單曲,忍痛高價買入。電影的其餘配樂由David Shire負責,據說是當年第一張沒有用弦樂只用電子合成器寫成的電影配樂,當日批評聲音不少。今天重新以光碟再版,Summers的主題音樂也補回,而David Shire的配樂也得到重新評價,他只是比時代走前幾步而已,卅年,大家終於趕上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