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博客李照興:報復式LABEL

李照興 | 2015-05-21

Image description

據說上海朋友圈中一位美女交了位藝術收藏家男友,就提到現在中國搞藝術收藏以至交易的熱鬧。剛過去的五月一至三號假期,北京有個大型藝展,以後可能要和香港的巴塞爾看齊,搞旺全城多個展館,演藝、媒體、文化、時尚、投資界的人物都出現,藝術,是這刻中國最重要的交際。

講到這些,又聽聞現在富二代紅二代三代最樂於做的事業,就是藝術—— 不一定指藝術創作本身(當然紅二代也有搞藝術揚名的,艾未未算是吧),而是藝術相關經濟,拍賣、經紀、畫廊、收藏等等。這潮流及其背後的人脈鏈資金流,足以解釋現中國藝術市場的相對火爆。

如何火爆?不僅是北京的藝展,外國大畫廊進駐(早兩年說有退潮,但事實證明有增無減),上海、成都、深圳各地開花。連同各類設計周,攝影大展,一個廣義上的藝術設計商業泡在擴大,和香港市場不斷互動(剛過去的香港巴塞爾期間,北京的藝圈幾乎都沒缺席),有交流,有交投。天價的當代大師作品交投有市,成為畫廊和私人藏家之物,而默默進行中的,還有中價藝術家特邀限量品,似乎會打開另一個中價市場。結論是,名牌大師藝術品可能已去到頂,再來,可是中價的藝術裝置以至設計師家品的經濟潮。對富起來的中國新貴來說,單純的名牌包包時尚或名車可能已不能滿足他們了,藝術才是下一個label。

那跟這位美女有何關係呢?據八掛界分析,一般相信,如果對方現不是收藏家,而是仍然做着之前的事業,即包括開夜店(以及更多不知道的投資,碰到一些這種看起來是專門合作搞生意的人,某段時間特別流行什麼,就聽到他們在搞什麼,以前是夜總會、夜場俱樂部、茶室、有機餐廳、日式料理、紅酒吧,現在當然是單麥威士忌吧),這位女性朋友是不會揀他的。對吧?「我男朋友是藝術收藏家」,與及「我男朋友是開夜總會的」,兩者之間的距離不少啊。

在中國的這個圈子,人人都在談藝術(但同時又存在跟以上這些完全不搭的階層,可能連一個當代藝術家的名字也沒聽過, 也沒去過任何的藝廊創意園區—— 這在現中國以經濟及消費區分的新階級分化社會中,並不出奇,對於不少人而言,那完全是另一個世界),牌子活動要藝術家參與,這顯得牌子的產品不是貨品,而更像藝術品。人人都要和藝術沾邊。有一說法, 是藝術品將會是另一個大市場,顯然不是,藝術品,「已經」是中國某階層的大市場。而對於更廣更普及的中上階層而言, 量化生產的藝術作品,連同設計師家具用品,才是這新生活潮流的下個消費大市場。

這說法的論據是,顯然不是人人能買得起上千萬的畫放在家裡, 但對添了新屋的為數更多的中產而言,幾千至幾萬的設計師家具和小藝術品,就如屋中的軟裝,你搬進房子,總需幾件「看門口」。猶如房子一樣,這些時尚品,變成了其中一樣剛需。

中國人的家具及建築美感在過去十年也有重大變化。就一般新婚家庭,在未有太多家具美感教育之前,我常聽到的,是他們對自己自豪的家品或裝修介紹時,說的都是「這是從意大利過來的牌子」,像極一個拙劣的推銷員。這就不奇怪在那年代, 對歐洲宮殿式裝潢的崇尚,去到令人發笑的地步。誰會把羅馬式的宮殿水池和巨柱都帶回家中呢?而我見過真有人這樣,那外國出口就是其時最重要的label。

凡是外國label,由家具到紅酒,不求最好,但求最貴。這背後有一個合情理的解釋,叫中國有錢人的「報復式消費」。過往窮得太久了,「咱們國家富起來了」,當然要比富豪更富豪, 以報復往日的遭白眼。

好吧,當我們曾經嘲笑這些在一個中國人家中的羅馬宮殿之後, 好學上進的人好快又找到新的教養和品味。近兩年,羅馬風已很快變成新英國荷蘭丹麥瑞典芬蘭風格。而一窩蜂仍是不斷,亦即,雖然突破了過往對文藝復興時代的追捧,新的潮流,立即又變成奉旨「新物料簡約」或「有機設計」風格,去近來開的所謂潮流食店,那Edison Vintage燈、Marcel Wanders 或Tom Dixon 擺設真是氾濫成災(說現在輪到HAY)。

建築方面,清水混凝土的基礎間格建築,木質和生銹重金屬的配搭,很快變成了新的俗套。從當代審美而言,這些新落成的建築當然起碼比以前模仿而來的宮殿審美好—— 猶如De Botton在提倡Living Architecture(一個和建築團隊合作,在英國郊區建設具當代建築感的渡假公寓)項目時也提到,要教育英國人對當代建築的認識,不要以為田園別墅就一定是傳統火爐木屋,當代建築就等同冰冷沒趣—— 中國中產像很快就接受了新的歐洲當代風格,可同時,這種全盤接收,同時意味中國普遍還是未能作出自己信心的選擇,甚至是自我的主體審美意識。

這確實是一場長期教育。這時代的確需要一種對好藝術,好建築,好設計的審美教育,培養大家對美的判斷力。對醜的不良建築或藝術Say No。而非單單買了名貴藝術品或名牌家品後當為另一組label。那麼看重label,一種通過外界來肯定自己的這種心態,只不過是自己心理和形象缺失的後果。

有人說,中國人的生活品味選擇,直接跳去名家Label真是走得太快,應效法日本,先有一個de-label的過程。那當然是說,在平均審美和消費水平仍偏低時,不必談論設計師label, 該先來一次對全國民的普及審美和消費教育,先把醜的拿掉, 返到基本,no label 。就如當年無印良品之於日本。但看來對急於追趕的中國來說,這顯然有些等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