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博客李照興:跟着中國人去旅行

李照興 | 2015-09-29

Image description

不用十年,中國旅客儼然成了一個橫掃全球的新品種。無論跑到哪裡也不能看不到,取代了當年日本遊客給人的Stereotype (小個子、古板行為、拿着照相機集體出動),成了新的Stereotype。由於我近年出遊一般在國內出發,伴隨身邊當然就是中國遊客,所以也可有一些貼身的觀察滙報。

其實,我最想的可能是找次機會給我真遇上那種奇葩乘客,就是說,在機艙上會叫空姐打開艙門透氣,團結一起唱國歌,或者發出各種離奇古怪要求的—— 不是我很欣賞他們這麼做, 而是我真的很想現場了解這種事情是如何發生的?到底是航空公司做錯,還是真有那麼多無賴乘客?以至,他們這些失禮事件,背後一定有其想法動機吧?若真能找到當中的問題乘客採訪一下,我想還是挺有意思吧。

外國媒體都做過一種大致可稱為「跟着中國人參團去旅行」的深入報道,我看到其中兩個,都長篇大論,一個是和中國旅遊團一起歐洲十天十多國遊。另一行,是坐郵輪海上遊。採訪方法是記者自費報團,以團友的身份和中國旅客結識,然後一路上以朋友的姿態套話。典型的路數是找到不同的Sample,通過對對方背景身份的把握,交換其行程的觀點心得,嘗試了解中國旅客這大群體的某種典型性。

我沒有花長時間對某些對象作出調研,我的方法是靠更多的取樣,不用深交,但起碼了解到行為習慣背景等,而有了這些分類觀察。

我實地觀察的出發地多為上海,理論上相對文明(不能否認,上海是當今國內最具市民質素的城市),或者這是沒碰過太奇葩旅客的原因。而歸納起出行種類的話,起碼有三種是典型的。

第一種是帶一個大約四至六歲的孩子(好奇是真不見有帶十來歲少年出行的),一家三代人出行。最老的一般是奶奶, 其實兼了工人的角色。而在這種三代同行中,就最有機會看到現今中國家庭遊客的最經典場面:去到沙灘,奶奶父母都不穿沙灘裝,甚至沒有拖鞋。他們或者會摺高褲腳,或都會沾下浪花,但他們一定不會下水游泳。當其他國家的小孩都放進水裡時,中國小孩只能遠遠地看海,最多是在成人可觸摸的範圍下玩吓沙。

說實在,這也真有其實際的成長經驗理由。我們在香港長大, 當然把海視作理所當然,但我身邊不少國內朋友,早年他是這樣告訴我的:幾年前,我才第一眼看到海!

他們已是個近三十歲的成年人啊!

但試想一下,如果是一個來自內陸的青年,到大城市發展,去北京不會見到海,到上海只有黃浦江(只是出海口),他們真的是在大約十年前,當多了跟香港接觸,及後去海南島或東南亞旅遊,才真正見識海洋和沙灘。

於是,基本的沙灘文化是沒有的,談不上穿什麼。也不會下水,因不懂游泳。但傳說中的海洋,成為他們想像的情結。以至單單對着海發呆也足夠了。

另一種是成年女兒和父母去旅行(一樣,同等年紀即廿多歲的男子跟父母去旅行較少見)。這種關係中,做女兒的似乎有高度的話語權。單看她和父母提着的Rimowa 行李箱和身上的LV 包就清楚了。Shopping 可能佔了他們行程的主要部分,看着老頭子其實是分辨不出這些牌子的,但應該是相對富裕吧,他們一家三口完成了一種稱之為報復性消費的行為。那就是,不管懂不懂,反正以前沒機會花,現在就花個夠。
再來一種,是幾個女孩結伴遊。

結伴背包遊也是當年我們的習慣啊!你說。

不是了,現在中國可人兒會穿得最閃最紅最性感出遊。就算是明知要走好多路的地方,仍堅持高跟鞋。好多時候,晚禮服一樣隆重的跑到歐洲各種古堡名宅拍照。

對的,拍照是必然了。沒拍照的旅遊是不存在的。並且要以最尊貴時尚的配搭,最花枝招展的姿勢,在最廣傳的名勝留影。當然,很快羅浮宮都看厭了,必須到布拉格的大橋,伊斯坦堡的清真寺才能切合她們與眾不同的口味。
論到性感,就算不下水也好,中國女孩還是很快就追上潮流, 擺脫了我挖苦過無數次的穿有裙仔的下身比堅尼泳褲,轉而往正常一點的三點式進化。而在大庭廣眾之下,亦滿有自信的擺弄着青春的魅力。這點對時尚的觸覺和自我的修練,值得嘉許,尤其是她們的男伴更該學習(常見到年紀與外型不符的男伴,他們年齡一般不大,但過早有大肚腩和老態)。

至於有什麼裝備真是中國人出遊必須的?

現在出國遊,Wi-Fi 蛋那麼方便,網上訂租,機場取還,一天就幾十元,可駁五個Device,還不是這個每分每刻要Selfie上傳微信時代的最佳伴侶?

除了真的愛美之外,會有民族自豪感這回事嗎?對,就是說, 出遊也是為中國人爭面子。自由行的不一定,但通過工作或參加活動而往外國的,多多少少都帶着不要失禮的心態,所以寧隆重勿隨便。譬如說,中國近年參與各個影展愈來愈活躍,不單說影人,而是背後更多的事務人員等,有機會去到這些傳說中的頂尖豪華場合,那有不隆重之理?
只有香港的業界私底下表示,這些影展什麼的,香港代表年年去,去足三十幾年,現都穿得像買菜一樣隨便了。

在眾多惹來批評的行徑中,拍照發微信可能是新近最惹世界討厭的。我見過在大阪只有十幾座的日料店中,每上一道菜中國人就舉機拍照給到日本廚師的驚嚇。甚至遠在澳洲的一些高級酒店,是有專門Block了微信的網絡設置。無論在沙灘上,在Lobby,在車廂,人們都只刷着手機,而忘了旅遊最珍貴的,是途上的見聞接觸。聽聽別國的口音,看人家城市生活形形式式—— 但當然,這就不獨是中國遊客的,而是全人類的問題了。

中國遊客一般引發問題,最核心點是他們都愛集體行動。人一多,必然嘈,排隊輪候難免。於是問題變成:為什麼中國人都要結堆出行?

好多人仍是參加旅行團,沒法子。對這剛冒起的旅遊大國,欠缺出遊和與世界相處的經驗,一切仍待教養--但開放出遊的速度顯然比文明的進化快得多。當然,中國推行的內聯網策略,不鼓勵中國人認識世界,只知百度,無論Google,以為中國容許看到的,就是天下—— 這也是禍首。以至有一種頗得人驚的心態普遍存在:到外地跑了一圈,他們當中很多人會結論,世界也不外如是,看就看過了,不如快快回酒店房間吃碗杯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