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博客顧小培:治病與補健

顧小培 | 2015-11-04

Image description 網上圖片

補健食品不是藥,那是我經常諄諄告誡讀者的。這裏面有積極和消極的含意。積極方面,吃補健食品,是為了補充(supplement)日常進食(diet)之不足;亦是因此之故,英文稱之為dietary supplement。所以,補健食品可以是針對性的。消極方面,它有一般性、不置可否的「防範」作用。後者好比是做「批盪」的工作。工匠將磚頭一塊一塊地疊上去,再用混凝土將其位置固定,造成一幅牆。這幅牆應該是夠堅固的,不會塌下來;但牆身有凹凸不平的現象。於是工匠將白灰置於其上,再掃平。這樣做,不是會有多餘的白灰刮出來嗎?不打緊,將多餘的丟掉可也。在這比喻中,「磚頭」是日常進食,「白灰」是補健食品;掃上去的白灰數量,當然最佳是能做到「剛剛好」;但縱是多了一些也無妨。排走,只是稍有浪費而已,對牆不會造成傷害。

然則如果牆中有洞,該如何處理?以「堅牢」的目標看過去,總得在它基本的結構上做功夫:要加混凝土,甚至磚頭、鋼筋。但若只是裂縫,可能用一些適當的石灰已經足夠,甚或更好,因為石灰的體積小,而且施用時比較靈活,可以恰到好處。

但絕不可反過來,以石灰(補健食品)為主,罔顧牆的實際破損程度,將磚頭等實質的材料(藥)完全摒棄。

不過,很多走過來向我詢問的人,其實是因為發覺身體「有恙」,想得到一個針對性的補救方法。這個令他頗為煩惱的「恙」,可能只是輕微的不適,例如濕疹、脫髮;嚴格分類,是「裂縫」而非「洞」。對付這些情況,每每用補健食品更好,若求救於藥,是割雞用牛刀,甚至像是用魚鈎去繡花,吃力不討好。不過,若非輕微不適而屬大病,總得先看醫生。醫生才是「治病」的專家。

服用補健食品,一方面或可作輔助之用,另一方面,亦可以針對日常進食之不足作整體的調理:既相輔相成,更或有協同作用。而且補健食品一般都沒有不良副作用,縱是多此一舉,只是像多餘的石灰,排走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