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博客李照興:E-commerce取代不了的書店體驗

李照興 | 2015-11-19

Image description

Amazon書店開了,再確認一下,是實體書店。二十年前就是第一批Amazon的用戶,那時候也可說是第一代用電商(e-commerce)的人啊。首次嘗試在網上完成付款(信用卡), 等他們郵寄書本,從美國到香港,一種全新的購物體驗。

後來,他們也賣更多別的東西,成了更大的電商,但我由始至終買的,仍然是書──當然,後期就變成了通過Kindle來買電子書,下載到閱讀器或pad來看,完全數碼化。

但純看電子書卻純得不是很久。不錯,方便是方便,但除了因為有時電子書出版還沒實體書那麼及時之外,也覺得不去書店真是少了樂趣。於是,再過一會,仍是回去書店買書。Amazon顯然也看到這一點,不是說實體書真有多賣得,而是說:逛書店真是個不能替代的習慣,好多人到書店也非純為買書,更多人是到那裡看到有什麼書,之後才再上網購買。

Amazon的實體書店就是這樣,激發的可能更多是一種即時瀏覽而來的購買欲。和所有書店不一樣的是,他們把所有書本的封面全個朝上或朝外對住你,即是不打側放令你只能看到書脊。並且每本書旁邊附有其介紹和在Amazon的排名,當然還有訂購方法。好了,那明白了吧,就是一個書的Showroom, 你睇過摸過,更注重書的封面和包裝,喜歡的話,可即場買, 也可以湊夠幾本,完成網購,等書送上門(美國多硬皮書,買多兩本就重死)。

那才真符合我們的買書習慣。即是,去書店,有時不知道想買什麼的,睇到排行榜,或者熱賣書,又或是封面吸引,或推介寫得特別好的,就即興地買。這也是實體店的意義和功能所在:有時你確是為去殺時間的。等人,人未到,打書釘最宜。看完買完,又需要坐下來慢慢嘆。書店成了一種社交場合。

好了,這也解釋了近來反而書店風吹回來的大潮,所謂書店復興。以中國大陸市場,就看到真正大趨勢。之前,電商上買書,確是大潮流。大陸快遞平宜,讀者是一箱箱書這樣訂的。網上書店的銷量也抵得上甚至超過實體書店。幾家傳統國營式的書店,都做不住。做下去的,都只因是國企唔怕蝕。

電商當然是大潮,以11月11日所謂光棍節為例,網上銷售數字就嚇死全世界。光棍節(四條一,比喻單身)可以說是中國電商創作出來至今最成功的營銷事件,2009年開始,竟發展成每年最誇張的網購日,一到零時,人人?着電腦,等大減價入貨,以買東西來慶祝,這種邏輯確是奇怪,但卻真的火爆起來,開賣幾分鐘,成交以十億元計!

可是為何又出現實體書店大潮?

不是細潮,真是潮流返來。因為可以講得出的書店名牌,最近都在中國準備開業或已開業。數一數,起碼就有本土由廣州做起的方所(背後是例外這成衣品牌,即彭麗媛常穿的牌子), 在成都、重慶都有超大的書店,最新在上海也有分支出來衡山坊的幾幢舊樓改建而成的和集雜誌屋。這雜誌屋也巴閉,應該是目前全中國有賣國際新雜誌最多的地方,幾偏門雜誌都有, 由雜誌狂主理。問題雖然是價錢不平宜,未必合大眾消費水平,但在中國能有這雜誌屋的出現,也實在是個突破。

另一源自北京一批文化人的單向街單向空間亦因拿到風投而開了幾家大型書店加生活用品店。

上海是這輪書店復興的重點,除有和集方所,陸續要來的,還有年底在上海最高大樓開的可稱全中國最高書店的誠品(11月底會先在蘇州開第一家),以及更為矚目,在淮海路開的MUJI BOOKS。

說來MUJI 才是動真格,之前在成都已有間大旗艦店,十二月在上海開的這家更大,四層三萬幾呎,可直迫東京有樂町那店了。而這就真的重返到最先說過的實體書店的體驗。

看介紹,上海這店確和東京有樂町店很相似。賣書之外,又有活動又講座又餐廳,當然不離賣無印貨品的refill,但同時有各種裝修顧問。所以可說,販賣的,完全不止於書本,而是整套生活形態,生活風格,而這風格,又不是單純空想出來,確是需要有看書後交流後的靈感啟發。好了,那就形成一種循環, 看書買書,傾偈交流約會,在這裡的餐廳,有靈感,去裝身也裝修,就在原店購買,無論是衫還是家具。如此,就成為充分的體驗型經濟。

以東京有樂町的MUJI BOOKS 為例,概念其實是幫人們編輯自己的生活。但它同時也成為一個熱點。搭上天花板那麼高的橋式書架,單車牆,條理分明的選書分類架,就算不懂日文,選的因為許多是圖像書,主打建築、家居、家具、美食、日本視覺文化等,所以都令人有購買衝動。

所以說,體驗很重要。我個人而言,各種手機支付和網上支付都習慣了(國內的手機支付普遍得多),基本上可以不用現金生存,由坐的士到食飯購物,全部可手機支付,過數給朋友, 也是用微信,甚至街邊有賣藝或行丐的,都可以掃二維碼打賞了。可是特色購物空間的體驗,還是不可缺少。那不是說一般的大mall那種名店街,而是一種布滿生活氣息和啟動新生活靈感的體驗型空間。在這裡,書重新回到它重要更乎神聖的地位,這樣令書店也地位回升。它仍是那個不可或缺的人類靈感與智慧的殿堂。書店,我們不輕易離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