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紀錄片】Noam Chomsky給美國奏的一曲安魂曲

何兆彬 | 2016-05-23

這星期沒有甚麼上畫電影想說,就談談昨晚在netflix看新上架的一套紀錄片。

也是湊巧,今早一覺醒來,看見英國左翼大導演Ken Loach憑《I,Daniel Blake》第二度榮獲康城「金棕櫚獎」(Palme d'Or),成為奬項有史以來69年,九個得獎者中唯一一位得獎兩次的導演,認真威威。上次導演獲此獎項,是06年憑作品《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這倒令我想起了近日在網台聽到的一個疑問:為何香港現在這麼右傾,左翼都好像靜了下來?在歐洲左翼傳統穩固,Ken Loach大半生拍左翼電影,影迷眾多,這些聲音,擲地有聲,不是隨便你罵幾句「左膠」就會給罵下來的。

Image description

昨夜看的是《Requiem for the American Dream》,拍攝的是被譽為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左翼)學者Noam Chomsky,導演是 Peter D. Hutchison, Kelly Nyks。影片只有73分鐘,但拍攝跨越四年,收錄了Noam Chomsky的好一些深刻看法,一如片名:《美國夢的安魂曲》,Noam Chomsky在片用幾乎是蓋棺定論,由美國立國基礎,講到美國夢之死。影片是導演跟Noam Chomsky做了詳細訪問,但全片看來倒像教材一樣,Noam Chomsky一點一點的講,直接地狠批美國在經濟上大力右傾,如何保護富人,而不只是忘記弱勢,而更是忘記了立國初衷,他利用右派經濟巨人Adam Smith《國富論》來批評美國當權者,及權貴。影片大獲好評,在IMDB高達8.3分,於我而言,我沒看過/讀過Noam Chomsky,這次就像上了一課。

Noam Chomsky對今天的悲觀的,87歲的他在片初就回顧起美國大蕭條說:「當年情況是很糟,覺得情況會轉好,即是說人人都抱有希望,但今天大家沒有(希望)。」他說,今天的美國是史上最貧富不均的。是我井底蛙還是怎樣,他在片中說的那些財技,那些制度,不就由美國輸出到全世界,美國貧富不均,香港不也是一樣?「美國夢?美國夢說的是階級流動,你勤力上進,就能買車買樓,但現在一切都崩潰了。」

他由「權貴不喜歡民主」談起(這個不用解釋了吧),說到權力跟財富高度集中的十大原則(他的分析理據),每一條都勁度十足,一針見血,最有趣的,是他引用右派經濟學巨匠Adam Smith的國富論,來攻擊今天的右派,「《國富論》一早就說過了,他們當年政策制定者就是掌控社會的人,而這些權貴就是商人及生產商,他們為了自身利益,是不會理會加諸幾多痛苦在別人身上的。到了今天,掌控社會的人不是商人及生產商,而變成了金融機構及跨國企業了。Adam Smith稱這些人為Master of Mankind(人類的主人),他們的坐祐銘是All for ourselves, and nothing for other people(只求一己利益,不用理會他人)。他們追求的社會制度,是為了利益,而不會理會別人的痛苦的。」

Noam Chomsky的論述,直指美國立國初衷。他翻開美國「憲法之父」("Father of the Constitution")James Madison(1809–17)當年認為富人較有責任心,因此國會由富人組成,他們也不是由民眾選出的。Noam Chomsky翻開當年草議憲法的會議紀錄,是說明了立憲是富人要保障窮人,而同時在大多數的人之下,又保障到富人。如果大多數的窮人會用民主來扼殺富人,那是要被防止的。」要駁這一點,他再翻開千年以上阿里士多德早就考慮過這個擔心,解決方法很簡單──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減少窮人就可以了。

電影由美國50-60年代民主化開始,談到他沒想到,民主化的回彈,是七十年代,富人開始組織攻擊平等主義,甚至有人提出擔心「過多的民主」(Excess of democracy),又提出「擔心年輕人太自由」,開始安排富人/權貴在政圈的影響力,然後,開始出現經濟轉向,國家財富不再靠生產達至,而是靠金融機構的財技。不說不知,General Electric(通用電器)在七十年代,財務上賺的錢已經比在生產上的多,根本是本末倒置。再下來,是極大為利潤,於是有了海外設廠,全球化的出現。

Image description 影片的片名Title是由美國紙幣堆成的,喻意明白不過。

Noam Chomsky的權力跟財富高度集中的十大原則:
1、縮減民主權力
2、形塑意識形態
3、轉變經濟模式(由生產國家,變成由財技主導的國家)
4、轉移賦稅負擔(富人減稅,變相稅收入由大眾負擔多了)
5、破壞社會連帶關係(攻擊社會福利政策,減少公共學校,學費大增)
6、運營監管機構(一直談到金融海嘯,巨企too big to fail不能倒下,新自由主義的形成)
7、操縱選舉活動(及反工會的形成)
8、約束底層勞工
9、制造非理性認可(製造需求,要你買你不需要的東西。少女有空不再去圖書館,而是去購物商場)
10、邊緣化人群

當中有幾點,例如五,當他談到Adam Smith寫《國富論》是強調人的同情心,是很難不打動美國人的。右派經濟理論,一般認為工會權力過大,動軋要跟公司抗爭,導至公司情願不請人,但Noam Chomsky不但撐工會,認為美國政府/財團過度打擊工會,他再數到八十-九十年代,列根、老布殊上場,聲稱工人罷工超過48小時就被炒魷,一切已很難回頭了。還提出有力數據:如今只有不到7%的私人企業是有工會的。

雖然是安魂曲,電影也不是全然黑暗的。Noam Chomsky藉美國始終是全球最自由的國家,談到歷史上,社會制度是由社運份子建立的,人們只要聚起來,或多或少都能作出改變。電影以他引出已故好友Howard Zinn的說話作結:「歷史上社會的重大改變,是由社會大多數小市民日積月累作出的小小行動而建基的。」(What matters is the countless small deeds of unknown people, who lay the basis for the significant events that enter history" )

中文也有一句,叫「成功不必我在,功成其中有我」。只是不知道成功時,是我們的第幾代了。

 (*下面這段,是youtube上有比較長的一段節錄,大教授談到美國廣告及操控選舉的關係,按cc按扭有英文字幕,想試一下影片是否合口味,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