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博客李照興:中國新富移民潮

李照興 | 2016-09-22

Image description

最近在上海,聽到最多的閒聊還是有關買樓,方式及地點五花八門。最荒誕當然是離婚為買樓,搞到民政局都要限額派籌來處理離婚申請,甚至有人排隊炒賣離婚籌(哪裡有需要,哪裡有市場,那怕是荒謬的市場)。
同一時間,不少中產人士談論的,卻是小小投資,想在亞洲地區買個小單位,一來可自用,不過去時,就租出。再有一種高級別更有錢的,則像掃貨一樣,已經在談論着她們在加州在華盛頓州和紐約的睇樓買樓經驗。投資房產,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全球地區,仍是中國人不論階級的愛好。

而市場上的轉變也明顯。

我記得早十年前,人們開始瘋湧在城中心區置業,像我幾個房東,都是原來住於城中,看樓價長,就把城中自住的房子賣掉,趁價還低,換新樓,自己則搬到較遠地區。那時一呎二千多已算貴。

五年前,城中心升得瘋(相比今天其實還未到),就說買在郊區或新開發區才有較大升幅。

再到近兩三年,就在談論海外購房了。我現在常路過見到的, 是個標明「鄰近新加坡,不用一百萬」的廣告,那內文的比喻,是說就像好多年前你買在深圳就近香港一樣,十幾分鐘就到香港,等如買香港樓啦。廣告內容近乎沒有提及那樓盤其實是在馬來西亞(當然,講大馬的樓和新加坡的樓是差一截了),但主推的則是一種中國買家集體購買的話,就可享有一種身在外國(各種綠色健康概念),但社群生活仍舊像活在中國大陸的感受。這是中國式世界進軍的標示,發展商也是中國資本,炮製迎合中國海外買家的需求。

不滿足於集體式置業的家庭,這裡也存在着小個體的尋找小單位購買。日本各處(當以東京大阪為主)都有專門服務中國客戶的中介,提供一應看樓買樓手續。而更進一步,中介可替客人拿身份才重要。那很難是一次性的移民(而絕大部分中國買家也不會考慮歸化成日本人),而只要拿到可往來進出容易的證件,那包括投資或開公司之後所帶來的居留簽證,否則,買了房子又不能隨時過去的話就不方便了。

到日本的中國人,不論讀書工作旅遊投資,有幾多?統計只是數字,但從微信朋友圈中,大概感受到,無時無刻都有人在發在日本的貼相。中國人現在有一說法,就是四年之後,會把東京變成中國隊的奧運主場!想像一下到時的情況吧。

奧運只是趕大事件,更多可能是默默收割下相對低價的日本樓盤。當中朋友又有兩種,一種是買東京小戶型,小至百多二百呎(其實二百呎在東京算中等了),買來作投資用途。

另一種,是看單幢,打算改建成自己所喜的風格,自用。這後者當然不在鬧市,而是選擇在京都近郊或相類似的場所, 類似一種假日之家的方向。相比起東京市中心小單位都要百多二百萬,那些郊區上千呎兩層的房子,一點也不貴了,兩三百萬有交易。好處是,還可以在總額夠大的投資額之下, 同時搞定投資公司開業的商務或工作簽證。這些都是中介可確保幫忙的事。

美國回來的人,講的則是另一些移民故事,總覺得和當年聽的中國移民血淚史是兩個世界!

她們的一條龍,是美國生孩子,購房,買保險,短線中美兩邊跑,長線美國各地置業。最了解情況,最談得興奮的都是女性。所以,要強調是「她們」。這已形成一個群體,是中國女性的在美國太空人。她們本身在中國的原有事業發展不錯,多得之前十年的迅速經濟發展,而紛紛到了適生甚至較晚的生孩年齡。不得不出去生了。她們在美國也發揮了在中國時期熟悉的生意和生存套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機會。所以她們的老公大多數仍在中國賺錢,而自己則在美國看管着孩子和房子,以至各種投資置業行為——這種看來一個較有閒的居家主婦也可有時間做的事,因她們向來的事業心讓她們根本不能閒下來。

一位朋友在飯桌上分享她如何從過海關,到月子中心的種種「北京遇上西雅圖」式生活,同時清楚了這一代中國移民在美國的各種居留、醫保、置業的最可靠情報。她們這群在美國的中國太太群帶着孩子吃快餐,但同時交流一應在美居留竅門, 以及繼續通過網站看着中國的網劇和各種中國社會和娛圈八掛。她們在外地,但其實沒有離開中國。她們現在是不需要融入社會的,因為中國新富移民的社區及圈子足夠廣及有份量, 她們從事的工作不需要固定的美國式空間及職場關係。她們早就不再是開唐餐館洗衣店的早期華人新移民。

早期移民為基本生計,或受各種誘騙,遠隔重洋,來到美國。原因各異,而目標單純。

今天的新富移民,最令人搞不通的正是這種對新土地新生活的追求——原因為何?她們不是為逃離一個連飯都開不了的窮苦社會,她們本身在中國的生活不差,她們也不見得對民主自由有特別嚮往,更談不上有什麼美國夢。她們可能只想被left alone,經過那麼多年的政治干擾人生,她們渴望可以遠離這一切,一應政府政策,無論是美國中國,最好與我無關,只有經濟獨立可保有這種尊嚴。這一代人才是最徹底的無政府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