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博客顧小培:中醫的藥

顧小培 | 2016-09-28

Image description 網上圖片

中醫學包括醫理和醫藥,兩者都有它獨特之處。對我來說,中醫的「醫理」不容易明白。中醫有他們自己的一套。幾天前我引用嚴韻詩博士所說,「中醫描述的肝和腎,並不等同於解剖學上的肝臟和腎臟」。依她的話,「肝腎陰虛」不是肝臟和腎臟本身的生理狀態。然則肝臟和腎臟的命名,並不是西醫始創的。如果「肝腎陰虛」中的肝和腎不是liver和kidney,又是指什麼?為何不改用別的字,以免混淆?再者,那裏說的所謂「肝」,與「肝臟」有沒有關連?若有,是什麼關連?若是沒有,為何用了同一個字描述兩種截然不一般的事物?這都不是一句「不等同」所能釋疑的。

至於中醫學的「醫藥」,也有先天的不足。中醫的藥,來自天然東西,其中質素往往可以是良莠不齊。以植物而言,首先有所謂「道地」的講究。唐朝時代,全國分為十「道」,分別稱之為關內、河內、河東、河北、山南、淮南、江南、隴右、劍南、嶺南。「道地」的藥材,是指出產於「大家公認」最佳地域的那些「道」之中,言下之意,也就是「正」貨:正統、真正、純正,足具「應有功效」產品的意思。這裏面有地質、氣候、水土、民智多方面的要求,不能遽爾移易改動。以我們較熟悉的陳皮為例,兩廣福建江西都有出產,但如果果皮不是來自廣東新會,就滿不是那回事。

再進一步,縱是道地,也有品種之分。譬如荔枝,均出產於嶺南的「掛綠」、「糯米糍」、「黑葉」大有分別。藥材中的冬蟲夏草就正正有多個品種,可以來自迥然不同原生的「蟲」;在其內(將蟲化為草)的真菌也如是。還有,現在一般人的心理,都傾向認為「野生」的,較人工培植的更佳。可說對人為的干預,大眾已經信心全失。

中藥尚有炮製的問題。除了生草藥,一般都須經過一連串的加工。例如熟地黃,聽說有「九蒸九曬」的工序。那是「售前」之事。醫生處方,按他的專業判斷定出藥方中各樣藥材的份量。買回來後服用之前還須「煎藥」。這裏面有極大參差的空間。最終給病人吃進肚子的一服藥,與理論上甚或理想中的那一帖,極少能百分百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