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看F1賽車紀錄片,學Mercedes的不怪責文化 │何兆彬

何兆彬 | 2020-03-26

從事過採訪工作,拍過紀錄片,或有以上的製作經驗者,都應該知道Netflix的一級方程式紀錄片Formula 1: Drive to Survive(《一級方程式:極速求生)製作有多精良,水平有多高。

此系列剛推出第二季不久。去年開始看第一季前,我對它已頗有寄望。它的主創,是James Gay-Rees。James拍過Senna(2010,拍車神冼拿一生的紀錄片)、是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 (2010)監製之一(那齣唯一的Bansky紀錄片)、Amy (2015,Amy Winehouse悲慘一生的官方紀錄片,雖然是官方,但拍罷Amy那貪錢父親跟導演翻臉了),還有Maradona (2018)、和曾在香港上映的Oasis: Supersonic(樂隊Oasis紀錄片)。

一級方程式每年只有20個位子,參賽共有10個車隊,他們是全球賽道上最快的20個男人,競爭激烈。一級方程式超級燒錢,賽事中大致可分成三個級數:前列位置(Mecedes和法拉利)、中游位置(曾是四屆冠軍車隊的紅牛、雷諾等一堆)和下游位置。中游的能上獎台就很高興,全年目標爭3、4、5位成績,或是超出預期。一級方程式前列車隊的經費,可以是中游車隊的幾倍到十倍。

Image description Formula 1: Drive to Survive(《一級方程式:極速求生)

Image description

由第一季一看就知是高手,是因為拍攝團隊竟然在全季沒有採訪到前列兩隊(賓士和法拉利),而竟然拍得緊張刺激,精采萬分。好,第二季賓士、法拉利終於各佔一集,據小道消息說,是F1賽會給兩隊車隊下了壓力。因為第一季太精采了,替F1做就了龐大宣傳。

沒有拍到前列車隊,甚至要拍包尾車隊,都拍得好看,這就是功力。所有記者,一看都會知道是高手出馬,他們只是跟隨幾個採訪/Storytelling的黃金原則。

一,每個人都有個精采故事,即使包尾車隊的故事,也一樣可感人。二,拍紀錄片/採訪沒有劇本,你只能有想法,只能很努力,只能等待,因為你不知道高潮戲甚麼時候發生;三,主題要明確,在眾多素材中找出故事骨幹。

F1有財有歷史有很多人的成敗經歷,素材多,容易找故事,但要把平庸之輩也拍得好看並不容易。這紀錄片系列可以Access到的資源極多,包括了現場賽事片段、車隊無線電對話、跟拍車隊開會、訓練,甚至家訪、吵架、炒魷,十分真實。素材之多,再在當中找出合符主題的,工作量之大,思考需要的清晰,想想也嚇死人。

第一季拍印度富商Vijay Mallya進軍F1,組成Force Indian ,以小小資源爭取到不錯成績,威風八面。節目以曾咤叱一時的麥拿倫車隊跟它作對比,後者資源豐富,成績差勁。但鏡頭一轉,Vijay在印度的航空公司倒閉,欠下巨債,他被迫居無定所(Force Exile),不能回國,又因為F1花費甚巨,欠債時不能同時在車隊花巨款,Force Indian馬上遇上財政問題。

更顯高手的,是拍往日顯赫的經典車隊威廉士,今日卻跌到20支車隊的包尾位置,如此唏噓,我們又知道到季尾威廉士仍然沒有起色,那有甚麼可拍一集?

有個朋友喜歡說,男人一生通常只為兩件事:錢和威/有型 (他沒有談到女人?),卻原來很有富商覺得F1夠威,都愛砸錢下去,富商Stroll投資威廉士,附帶了條件,要兒子成為兩位車手之一,威廉士缺水,只好首肯。當年叫人聞風喪膽的老威廉士(Frank Williams)已然退休,交由女兒Claire領班,她一直在鏡頭前問自己:我們六年沒有勝出過了,到底我行不行?真叫人神傷。

但這麼家道中落的威廉士車隊,去到第二季竟然還再給它一集,而且一樣好看,你不得不服發掘故事的主創團隊:首先,在F1參賽了幾十年的堂堂威廉士車隊,新車竟然趕不及在試車當天前組裝好,缺了幾個重要零件!(看此Docuseries會經常看到有人孭鑊),而兩個新車手:George Russells是F2冠軍車手,本是賓士的人,另一位是波蘭車手Robert Kubica,聞不經傳?他本該入法拉利車隊,是賽車記者口中賽場上人人聞者色變的高手,卻在八年前一場賽事中受了重傷,幾乎失去右臂。如此一個組合,是否令人期待?

威廉士是以老帶新,但後浪時有天才,桀傲不馴。賽場上最現實,又殘酷得令人嘆息,如果威廉士的車沒法讓George Russells發揮,這個被形容是日後世界冠軍的年輕車手,一定他去。Formula 1: Drive to Survive的「劇情」和人物衝突,前列車隊通常是領隊不滿意車手、不滿Crew或引擎,下游車隊則很可能是車手不滿意車子太差勁。每一集的故事性都不同,有時是兩個死敵車手對碰,有時是兩隊中游車隊的鬥爭,更好看則是同一隊車隊中,車手爭取位置。第二季法拉利那一集,兩個車手,本來又是以老帶新,誰知道年輕那位(22歲的Charles Leclerc)開賽沒幾場,就威脅到32歲的1號車手Sebastian Vettel,馬上引來了「內戰」。

F1可不是最「公平」的運動,你技術好,未必遇上最好的車,最好的Crew。甚至同一車隊中,較好成績的最後被犧牲掉,因為你的對手(即隊友)能吸引更多贊助商。

新一季我特別注意紀錄片怎拍攝兩隊超級車隊。法拉利的故事,寫兩代競爭;賓士那一集,卻竟然是拍他們最失敗的一場賽事,他們明明連贏了五屆(Hamilton贏了連續六屆)。這集叫做Dark Days。

賓士(Mecedes)的堀起,先是找來了經典人物Niki Lauda(Ron Howard那齣雙雄賽車片Rush的主人翁之一,即那個在賽事中毀了容的瘋狂車手)帶領。管理上,賓士有一個其他車隊沒有的管理政策:不責怪文化。

「事情搞砸時,人們總想找出戰犯,人的天性就是如此。不過我們有一套不怪責的文化(no blame culture),我們針對問題本身,不針對人。」這集整隊賓士亂成一團,用失敗來描寫車隊的成功,真高手也。.德國人放下情緒,將理性思考推至極致,更是高手中的高手。

不割席,不篤灰很成功,不妨加上不怪責。

Image description Mercedes車隊:不怪責(No Blame Culture)

Image description 傳奇車手Niki Lauda晚年在Mercedes車隊工作。

Image description 六屆世界冠軍:Hamil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