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博客李照興:俾錢,買單!後媒體時代 are you ready?

李照興 | 2014-08-15

Image description

從「後」學的角度來看「主場新聞」引發的討論,確實是連媒體也進入一個後時代了。如果我們沿用後現代理論去察看自處的社會,一應「後」的現象已然發生:當統一相對固定的大系統大故事,一種本來看似堅固不摧的宏大結構的崩潰,新的亂象頻生,延續着這前述宏大狀態的尾巴,既非原本,亦非全新,是延續,又是變異中有待成熟的新物種--這,應用在香港、中國,乃至到媒體行業,則可稱為後香港、後中國,後媒體。而今次要集中說的該是後媒體。

幾個媒體上的新發展反映了後媒體時代的到臨。經濟結構上:不能再單一依靠廣告或廣義上的商業支持,過去一世紀以來自由市場通過廣告客戶付帳,支持媒體的慣性遭到衝擊。不單說廣告主對傳統媒體有疑問,也在說廣告主同時亦未敢對新媒體投以足夠信心。媒體的資金來源和流向,出現大問號。新的營運模式有待開發。

內容上,自媒體的興起在衝擊傳統媒體。要算不是最單打獨鬥的個人類自媒體如個人博客和微信公眾帳號,這裡先說的是廣義上的獨立型媒體,它們用相對精簡的團隊,多多引用網上資料,更多是做出即時對應時事發展的編輯工序,起碼在此現有的新媒體和移動新聞時代,效果已是有目共睹--如主場所示,它的未竟全功正在未能解決前述的後境況:

新的營銷模式並未能追上已成熟的讀者接收資訊新模式,簡言是:不能折現。
再來是更個人化的自媒體影響力不斷壯大,以發展得更快的中國現況,單看閱讀量的話(微信最近公開了大部份公眾帳號的點擊閱讀量),令到不少傳統大媒體面紅的是,它們微信號的閱讀量,往往還不及一些個人媒體。某些較有忠實粉絲的自媒體大號,一條帖可能是數萬次閱讀,多者有十多萬這樣,而反觀各大傳媒(非國營)的微信號卻可能只有個別幾千至一萬閱讀量。單純拼量的話,傳統大媒體在微信或新媒體時代顯然是輸了開頭。

中國這微信引發的自媒體發展,當然不能完全參考。首要是全然集中在母公司騰訊的管理,單一公司這樣高度操控了幾億人的資訊流通,而在中國國情而言,這又意味着必須跟着官方的規範

走,一應間接管控可想而知。事實上,在微信公眾帳號中發放敏感信息比微博更難,它的審查發佈和登記監管更嚴。再講遙遠一些,縱是財雄勢大,但畢竟是家公司,有朝一天它不營運的話,整個平台瓦解,內容煙飛,也存在着這危機。

可亦有另些啟發是可以參考。譬如說,如在用者付費的慣性上。這裡,首先又要交代下一些生活慣性的不同。隨國內移動互聯網普及,手機付費過數是極為普及的生活消費習慣。支付寶、微信付費等各種形式的電子錢包,大量有效地綁定了各人的銀行卡,以至吃飯、買戲票、付的士費、交電話費、網上購物,都已習慣使用手機或電子過帳。過帳付費的方便,會降低購買服務或消費的考慮,即減低付費的心理難關。

而這種減低付費的心理難關,除購物外,又觸發兩類肯為消費付費的方式,一是眾籌,二是打賞。前者是得到服務或產品前,公眾願意投錢去支持某項目,變相的眾籌(但阿里巴巴不定位此為眾籌)是娛樂寶,可大概理解為籌集投資電影的基金。如果你對某些項目有興趣支持,你就透過「入股」形式支持,有息口,到時賺錢的話可能再分賬。這跟真正意義上的眾籌有區別,但主要理念還是相似。

另外一種即打賞模式,則更多出現在遊戲世界。外媒近月跟進的 YY演播,每位播主通過網上演出以吸引粉絲的打賞,已迅速發展成以十億計的生意,此即為活生生的新經營模式。這種被認為是宅男女新生活娛樂模式,其實是延續了發展多年的電腦遊戲世界的經濟循環:以模擬幣和禮物(兵器/裝扮等)來獲取進級升呢,養成消費習慣。

好了,那這些發展和後媒體時代的營運有何關係?

嚴肅認真講句:面對如此傳媒危急關頭,香港人已無可避免要考慮到:確實要為自己的資訊自由,直接自己付出代價。與其愁城坐困,一邊嘆看不到想要的資訊和觀點,最起碼的資訊自由被奪,另方面卻仍抱免費午餐的態度--可以講句,根本是死路一條。

當然,過往讀者觀眾都有付費,間接付費。可現在真是講求直接行動的時候。之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