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博客李照興:個人地方誌

李照興 | 2014-08-29

Image description

我要寫一部自己的香港史,如果不要說得那麼大,就當成是一本類似個人地方誌的作品吧。有若地方通誌,它記載了個人與其生活環境的歷程、故事,按年述說。如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香港史,我們就不用依賴那本被別人加諸身上的大歷史。至少我這樣認為。

這出發點也許和是否本土情懷的冒升無關(雖然它寫出來的話肯定有本土意識),更多的不過是對自己生長地方的好奇,或懷緬——我們確實沒有好好考據並記錄自己成長環境的故事,乃至變化,我指的是我們那往日的城市(今天則可能人人都在用手機記錄着了),我們成長中的片段,那已然消失的風景。它們一點一滴,是高山吹來的風、馬路的車聲、街頭的香味與叫賣,不能盡數,組成了今天的我們。

我的地方誌小歷史注定要從港島東區說起,像太古船塢的長者憶述這個地區的開發。我當然是較後的幾代人,可舊區的經驗,於今天改造得翻天覆地的情景中,還是有着一些微妙的不變。金華街的濕街市攤檔仍舊是今天保存着的路上風景。斜斜的柴灣道分隔了兩個不同區域。從柴灣道軍營沿路登上,可見到鯉魚門兵房及古炮陣,通過狹小彎口的船隻,大大小小通過運輸造就了這城市。阿公岩的名字還是那樣給人以想像力。太安樓會否就是當日的重慶大廈。成安街的街市仍是典型特色。電車一過康山,就是走出了筲箕灣,儘管在舊的地理上,有記載是七姐妹區還屬筲箕灣區域,那是泳棚集中的地方。對了,當然還有叮叮作響的綠色電車。

東大街的電車總站仍老老實實的停留那裏:這站口象徵了港島的盡頭,起碼我童年是這樣想的,再過去,山就阻住了,我們也不能從水路往(未有沿海的天橋)。其時柴灣已算另一個開發區域。

根據近期如獲至寶的復刻版香港旅遊小書, 1938年出由陳公哲編的《香港指南》(當年的中文LONELY PLANET?)一書對其時筲箕灣的記載,這區已屬於徒步遊的郊外:「(七)筲箕灣。乘坐筲箕灣電車至終站時下車,步行一遊其鄉村及廟宇,以知港地鄉村生活之一斑,來回約需一時半。」說的應是東大街再入去的譚公廟。回想起來,這解釋了我為何從少覺得自己是活在世界邊緣。當香港島要發展它的幾個環的時候,東面的筲箕灣還未入流。

邊緣,所以許多文化習俗自成一隅。在隔不遠處筲箕灣球場,每年的盂蘭盛會繼續上演,它是我成長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嘉年華——直至許多年後的今天,各種鬼王都有了新的科技變奏,而大戲台的簡樸依然。這些都是變化中的不變。

論地區文化,此盂蘭節球場盛會,即為我最喜歡的民俗儀式,它其實更像一個短課程,可以看到演出,開眼界,又學到丁點做人道理,更可破天荒被容許晚上出來。

那也是最簡單的做人道理吧,就是不作惡(比 GOOGLE早幾十年提倡)。因為那地獄門和判官最基本的教訓其實就只有:不要做壞事,否則會遭到審判被折磨。很傳統的因果觀,不過用較具像的驚嚇效果說出。這種價值觀,不需真的宗教,而是透過這種民間教訓給到傳播。說來盂蘭雖則談鬼,實為最有人情味的節日。因為供奉的除各種鬼王大帝,其實也小恩小惠的獻給遊魂野鬼——那何嘗不是一個比喻,對一眾流落香港異鄉者,因各種原因南移到來者的慰寂。

而變得最大的,該首先是筲箕灣的海岸線與海旁。在我僅餘的印象中,我還真的到過太古船塢!如果要考究東區的城市化進程,我相信太古城的落成是一個里程碑,即所謂屋苑概念的先行,而在此之前,統一規模住宅建築的代表,卻是差不多天天經過的明華大廈(筲箕灣的核心區當年是並沒像今天那種公共屋邨或廉租屋的)。今天看來,明華大廈確是個頗經典的標誌式設計了,我會記得那通透的走廊,因為打磨得特別光滑,依山而建,雖則光線不是最好,甚至灰色的廊道讓空間顯得陰暗,但夏天呆在這裏也特別涼快。當時家家戶戶流行用鐵閘而打開木門乘涼,空氣流通也造就這種涼爽。

說是老區沒錯,筲箕灣的老可能源自它早年的漁港歷史,街市混雜,不像中上環或銅鑼以西化商業寫字樓模式發展,而是漁民分批上陸,把傳統文化兼收並蓄在區內發揚光大。其本土亦開設有中小型工廠運作,建起香港的輕工業。可自愛秩序灣大火後,筲箕灣的發展改變,加上海岸線拉直,太古城填海,太安樓前原本是海洋都變了樣,愛秩序灣一帶大批土地建成,至令原本的筲箕灣中心區轉移(仔細分的話,這區可再分為筲箕灣和西灣河),往日在現今天悅廣場附近一帶,作為筲箕灣中心點的角色起了變化,過往的餅乾廠,茶樓等,漸漸消失。當然也包括過往在診所背後靠山一帶有大批的山區木屋,包括我間或探訪的聖十字徑村,都在這幾十年間消失。

當今天經過電車路旁的百利冰室,似曾相識的住家樓梯與豐富的大廈機理,還提醒曾有過那個時代的香港。教會和跌打醫館在同一幢樓,招牌為鄰,樓上再有健身國術會和影樓。不拘一格,龍蛇混雜,往往是在狹縫中生長出一朵花,是這些細節促成了我印象中的 HONG KONG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