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博客顧小培:穴位的疑惑

顧小培 | 2014-09-25

Image description

中醫診斷疾病有四大方法:所謂「望聞問切」;而其中,「切」的主要原則性觀念,在於「經絡學說」。至於具體技術,乃是在手腕的「寸」、「關」、「尺」位置上作探測,用以了解體內各經脈的狀況。以左手手腕而言,中醫說,把食指、中指及無名指分別按這三處,感覺可達至心/小腸經、肝/膽經、腎/膀胱經;同樣地,在右手手腕,則可通往肺/大腸經、胃/脾經、腎/三焦經。還有,如果須按得很「深」才能感覺到脈象者,中醫稱之為「沉脈」;而須按很「久」才出現脈象者,則叫「遲脈」。如是者,中醫能分辨的脈象共有三十多種,例如浮脈、數脈、弦脈等等。尚有「複合型」的,例如,若肝經的脈象既沉又遲,是為「肝氣鬱結」。

另一方面,縱使「氣」無法量度,而「經絡」和「穴位」亦無法憑解剖方法找得到,但由於針灸確實可令病人有「麻脹」之感,故中醫深信「氣」、「經絡」、「穴位」真有其事,無可置疑。部分中醫更進一步,提出一個所謂「子午流注」理論。憑此理論,他們認為「氣」會在二十四小時內游經全身的經絡;因此,若能把握到「氣」游蹤的「時間表」,知道它何時會去到哪一點,從而施針,療效會更好。

對於這些理論,西醫怎麼樣看?可以這樣說,西醫一般是全然不接受的。不過,有一位在殿堂級Karolinska學院做神經生理研究的瑞典學者Kjell Fuxe,曾提出一個叫「容積傳遞」(Volume Transmission)的理論,以試圖解釋「氣」。西方醫學本來有一個「導線傳遞」(Wire Transmission)理論。從解剖,西醫能看見神經、神經細胞、以至神經細胞的觸鬚(包括「軸突」,負責將神經訊息傳出;以及「樹突」,負責把神經訊息傳入)。其中發生的「傳遞」,是有關神經系統的。

「容積傳遞」的理論,則着眼於「組織液」(Interstitial Fluid)。根據這個理論,處於皮膚中的穴位,聚集了一堆「肥大細胞」(Mast Cell)。若在穴位上施以針刺,會刺激肥大細胞分泌「胰蛋白酶」(Tryptase)和「組織胺」(Histamine)。胰蛋白酶會引發麻癢;組織胺則會紓張微絲血管,令水滲出而去到組織,再而引出「脹」的感覺。又麻又脹,正是中醫所述的「得氣」。再者,滲出來的水,會推動組織液,把(由肥大細胞分泌出來的)血清素(Serotonin)、前列腺素D2(Prostaglandin D2)、血栓素(Thromboxane)、白三烯(Leukotriene)等,推到神經系統的「突觸」,於是產生神經反應。然則為什麼憑解剖不能證實「氣」的存在?道理很簡單:因為組織液流動之處並無「管道」;一旦身體組織被切開,組織液也流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