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博客張錦滿:《黃金時代》事件重演蕭紅生平片段

張錦滿 | 2014-09-30

Image description

許鞍華的《黃金時代》一開始便是湯唯正面大頭,對著鏡頭自報家門,最後說自己:「……享年三十一歲」。
這部人物傳記電影特別地方在於由眾多文學界人物來講傳主,幾個人分別講蕭紅一至兩三個片段,而各個片段卻並非順時間序呈現出來。影片到中段,便講到蕭紅死在香港,下葬於淺水灣。可是在該段之後,影片卻繼續下去,蕭紅再出現在銀幕上。如此剪接,新鮮得來不尋常。

編劇李檣在留存頗多蕭紅生平的文字紀錄裡,摘錄適合片段,同時又選取蕭紅作品某些段落,組織起來,讓演員演繹呈現,而他也摘錄蕭紅的文字,打在銀幕上,作為註腳。全部蕭紅生平片段組織起來,呈現出這31歲女作家一生。
導演許鞍華規行矩步,依劇本文字內容,將之映象化。《黃金時代》裡各個片段,像重演文字紀錄,而整部電影則近乎為「事件重演紀錄片」。

我留意到編劇李檣是影片監製(可能是多位監製之一),而我又看到許鞍華的訪問說,她決定拍攝蕭紅傳記前,劇本已經完整放在她面前。

李檣做了編劇要做的事,搜集資料相當豐富,據說許鞍華初剪的版本長達6小時,可知劇本內容充實。然而李檣的劇本好像停止於史料充足這個層次,在鋪陳蕭紅零碎生平事件之外,他對這位女小說家內心世界、文學思想、生活觀念,並沒有很多筆墨描寫。另方面,導演許鞍華亦沒有從劇本走出多少步,也無明顯表示自己個人意見。

影片簡略提及,蕭紅並沒有讀多少書,創作小說描寫貧窮、肌餓,來自生活體驗,因此深刻,而丁玲描畫事物,則有可能來自她讀過的書。像這樣文學意見,只屬文學普通看法,屬於一般觀察而已,不足成為影片創作者的精到心得。另方面,此片有多場魯迅與蕭紅在一起的戲,可是在該幾個場合裡,並不見兩師徒談文學,我們不知道魯迅與蕭紅怎樣互相欣賞對方文學才華,而我們只看到中年男人怎樣細心關懷妙齡少女。如果有人感覺到影片裡該中男與該少女有世俗情誼,不會太奇怪。

Image description

李檣和許鞍華處理蕭紅,小心奕奕,迴避評價她的文學作品,也沒對她在中國文壇的地位問題,明確表示意見或肯定。編與導兩人甘心呈現蕭紅零碎的生平片段,而那些內容,識悉蕭紅的讀者大概都知道。編與導在影片裡並沒有對蕭紅提供新看法,因此他們所製作這部傳記電影便像紀錄片般平實甚至平淡,少了戲劇趣味。

看《黃金時代》,便只剩下看精細畫面,看製作經驗豐富而拍攝功夫了得的許鞍華,巧妙呈現1911年多采的黑龍江。銀幕上不少景象視覺新鮮、內涵豐富,劇組美術、道具、服裝、攝影人員都貢獻良多,當然最重要還是導演所要求和決定皆英明。該些教人耳目一新的畫面,感動我。

此外,我看到許鞍華處理現場,有神來之筆,例如湯唯捧着面盆來喝水,我感覺震撼。平實電影可以精采、可以不平凡,我認為是見諸於這樣的細節。

最後,我講些題外話。蕭紅在1941年香港尖沙嘴樂道8號完成中國現代文學長篇奇異小說《呼蘭河傳》,並從1940年9月1日在《星島日報》副刊連載至12月7日。翌年她便在香港逝世。如果從文學角度來拍攝蕭紅一生,說不定她人生最重要時刻其實是在香港為《呼蘭河傳》奮鬥的過程。可惜在《黃金時代》裡,蕭紅在香港的日子,只不過活在日軍鐵蹄下,要住三家醫院來活命的苦況。

《呼蘭河傳》頭號粉絲是當時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博士生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他愛該小說愛到瘋狂,將之翻譯成英文,並在1974年發表論文《蕭紅評傳》。

Goldblatt影響全中國文壇,他的《蕭紅評傳》於1979年在香港出中文版,而同年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也出中文版,他趁機會在書中補充說:「四五年前我生平第一次有系統地讀了蕭紅的作品,真認為我書裏未把《生死場》和《呼蘭河傳》加以評論,實是最不可寬恕的疏忽。」

先有Goldblatt瞓身推薦蕭紅,後有夏志清緊接肯定,蕭紅作品才在中國文學圈復活起來。 現在《黃金時代》要代表香港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吸引傳媒多報導,並引起大眾關注蕭紅來,然而蕭紅小說會因此燒得火紅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