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博客何兆彬:《行動代號:孫中山》黑色、幽默、超現實

何兆彬 | 2014-11-18

《藍色大門》導演易智言的新作《行動代號:孫中山》的反應很極端,有人看過覺得幾無聊,我則覺得它十分有趣。導演易智言再次證明了,他是個思考型的導演,絕對是高手。

Image description

它的故事很簡單(以下含少量劇透),就是講述一個沒錢交班費的中學生(台灣有收班費),打貯藏室內那座孫中山銅像的主意──兩黨制後,特別是在綠營上台後,孫中山的受歡迎度大打折扣,以往每所學校都有一座國父的。他成為這幫人的首領,策劃整個偷竊行動,就在計劃偷掉孫中山,把它當爛銅爛鐵賣掉的過程之中,他們遇上了學校另一個男孩,也有同一個計劃。兩幫小小偷相遇,該怎麼辦?

這個橋段,令人想起了台灣一段新聞:

//2013年8月,因台南市府有意將湯德章紀念公園內的國父銅像遷往他處而引發爭議,反對者不惜餐風露宿,紮營夜宿該處長達月餘,就為了保住這尊銅像。為此,市府特別召開文資審議委員會,決議緩拆,並就周邊一帶歷史建物進行調查研究,以利後續總體規劃。今年2月,「公投護台灣聯盟」總召集人蔡丁貴率領群眾合力將銅像拉倒,並噴上「ROC OUT」、「KMT DOWN」等字眼,使得整起爭議甚囂塵上。無獨有偶,二二八和平紀念日當天,政大一名民族系學生於清晨四點進入圖書館,在蔣中正銅像上噴上「威權遺害,歷史兇手」八個大字,指陳蔣中正為釀成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元凶。//

可見搬走孫中山銅像,有相當的事實跟據。而事實後面,有很多政治背景。

Image description

易智言這個人的想法很有趣。《孫中山》電影主線談的是跨代貧窮,這個主題十分難。一邊看,一邊先想起粵語長片,片中主角要賣血,又想起40年代意大利新寫實主義,拍當代平民怎樣在貧窮中掙扎,但那都是「舊時」。今時今日,社會富裕,貧窮不再是大眾關心所在,也不再是電影主題,我記憶之中上一套以貧窮/貧富為主題的華語電影,是張之亮《籠民》,拍攝於回歸以前。香港導演張經緯曾拍攝過紀錄片《歌舞昇平》,處理貧窮問題,記得有一年,我到電影中心聽他跟社工們開講座,二人皆說,今時今日貧窮問題已很難惹起大眾主意,從前,貧窮就在身邊,每個人都窮,如今大家富有了,誰還會去關注自己的窮親戚?

換而言之,易智言要處理的,是階級問題。現世人對階級這回事,根本不敏感。當一般人吃得飽,富人做甚麼,頂多八卦。群眾如果有平安日子過,根本不會產生仇富,也不大關心窮苦。

但其實貧窮沒有遠離我們,香港的貧窮人口過百萬,堅尼系數屢創新高。也是全球最高之一。論貧富懸殊,台灣也相若。

相信易智言思考過類似問題,它處理得很高手,把全片變成黑色輕喜劇,而調子又帶點超現實。片中最厲害一段,就是二人在鬥窮,在這個炫富的年代,有這種逆向思維,而且內容其實是真實的。當你一邊笑,一邊想哭的時候,它就達到了喜劇的最高境界了(差利說:最好的喜劇是讓人哭)。電影的攝影很美,尾段有好幾場夜景也拍得很淒美浪漫,片中喜劇調子,配上了角色的悲慘命運,使人十分之哭笑不得,而由於帶點卡通化的超現實處理,使電影的橋段再荒唐也不為過。

為甚麼會有人覺得它無聊呢?大概是因為它都用素人演員,調子頗慢,而且為了捕捉新一代的那種精神面貌,對白的確有種刻意的重複、故意地無聊,令人摸不著頭腦。換一個心情去看,你會覺得很真實,像隔著熒幕觀看另一種生物一樣,不如觀察他們,研究他們。

《孫中山》當然有政治隱喻,(網上有些對此片的政治解讀,十分有趣),國父孫中山早就被大家遺忘了,結果給掉進了貯物室,這還不只,年輕一代眼中的它,只有剩餘價值,只看它還能賣到甚麼。它的宣傳口號之一是「甚麼都不幹,就等著被這個世界幹!」,這還不夠,它的另一條口號,是把孫中山的「和平、奮鬥、救中國」,改成了「和平,奮鬥,救青春!」他媽的,易智言一邊寫故事,講年輕人賣國父救青春,一邊調侃國父已過時,但拿國父來賣的,還包括這部電影的易智言啊!他也在救國嗎?(《Lifestyle Journal》剛訪問了導演,詳見下期)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片中在張孝全客串一角

 導演在訪問中說:「我若說《孫中山》沒有政治性是騙你的。但我還是在寫人物遇到的困境,他們遭遇了甚麼,怎麼解決,以及他們最後對未來的想像與看法。」如果說要救未來又好,要革命起義都好,戲中的結局都是令人滿懷希望的。自己的命,還是得靠我們自己來救。

(電影11月20日正式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