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博客Duncan:節日的季節 (Holiday Season)

Duncan Lau | 2014-12-24

Image description

踏入十二月,便進入所謂的節日的季節。而自己的生日也是在十二月,因此對十二月也就特別有 feel。

小時候,看到維港兩岸的聖誕燈飾,總是雀躍萬分,浸淫在那種節日氣氛,加上跨年的聖誕長假即將來臨,學校的聖誕活動,接二連三,小朋友們,怎會不興奮?

香港的聖誕燈飾真是舉世無雙,市民大眾到處打咭留情是指定動作,人之常情。到了外國後,見到那裡的燈飾小家小氣,簡直慘不忍睹,還很自豪地向人推銷香港的聖誕燈飾。後來住久了,接觸多了本地傳統文化,才明白個中的真諦。香港的聖誕燈飾是純粹建築在商業因素上 (不容我否認,聖誕節商業化是全球化的趨勢) ,不過香港一定是先鼓勵消費,然後快樂可能會隨之而來,在外國倒是令人覺得這個先後是互換,快樂也就感受更深。

在多倫多為例,節日的季節由一年一度的聖誕巡遊 (Santa Clause Parade) 在十一月中旬揭開序幕。這個巡遊已有近一百二十年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小朋友對聖誕節的啟蒙。近三小時的巡遊,除了較重商業味的花車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本地學校的步操樂隊,銀樂隊,啦啦隊,溝淡一些商業味,而當聖誕老人駕着鹿車壓軸而來時,小朋友無不眼泛淚光。然後在十一月最後的一個星期六晚上,在市政府廣場會舉行聖誕亮燈儀式Cavalcade of Lights,有市議員嘉賓主持,煙花匯演和演唱會,而廣場的水池化身成溜冰場,由這一晚開始免費對公眾開放,直正明年春天。這都是公眾可參與的聖誕活動,不費分文,這兩項活動很容易便將節日心情植入大家的心扉,再加上商場店舖的商業化佈置,各式各樣的聖誕商品擺設,大家都準備就緒了。

Image description

大時大節,各家各戶的準備其實跟華人過年極之相似。聖誕晚餐跟年夜飯一樣是焦點所在,也期望一家人齊齊整整,因此要一早張羅,確定由誰主持。外國家庭通常子女長大後離開父母家獨立生活,各散東西。一年一度,一家人會回到父母祖屋相聚,行程安排得先早定,特別是需要機票的。在香港一家人一起吃頓年夜飯大概不用如此勞師動眾,不過以前卻的確如此。那時不少人是隻身來港,至親仍留在大陸,一年一度回鄉過年,而且帶同大量物資,往往要出動擔挑,萬水千山,重踏故土細認從前。如今,卻換成到城市打工的人,一年一度回鄉看看留守的子女,如何長成如陌路人。中國人的顛沛流離,總是寫不盡,理還亂。

說遠了,過大時節,少不避大事佈置和應節食品。外國的聖誕食品除了那頓晚餐外,主要是烤焗的如各式的批 (Pie) ,曲奇,蛋糕等,也是早一兩星期自己在家中做好,滿室烤焗的香氣,令人投入節日的氣氛。就像華人做過年糕點一樣,兒時家裡炸煎堆油角,蒸蘿蔔糕年糕的氣味,仍然似曾相識,可惜那已成少數人的兒時回憶,不論是聖誕或過年食品,今天的人都是外購回家算了,省了時間,也省了傳統和節日氣氛。至於佈置,外國的燈飾不及香港是因為聖誕裝飾佈置是私人的事,豐儉由人,差不多家家戶戶都有一點。即使是單身人士,不留在市內過節的人,起碼也將收到的聖誕咭展覽出來,也總有幾份剛收到仍未拆開的禮物。而有佈置的未必有樹,簡單如在窗框圍一串燈飾,從街外走過望來,也有點氣氛。有些人更大事鋪張,將屋前園子變作聖誕樂園,如果幾個隣居合作,隨時引來電視臺報導。

Image description

聖誕樹跟華人的桃花意義一樣,差不多每個家都會放置一棵,而且多是 full size。和桃花不同的是裝飾聖誕樹很個人化,完全依個人喜好或家庭傳統,每年都有不同。一些聖誕飾物可能是在家族一代一代傳下來,可能好幾年沒有掛出來,突然找到,心裡一暖,「每逢佳節倍思親」便掛到樹上。一室的松香,一地的回憶,都是節日的氛圍。香港家庭可能戶戶有桃花,但聖誕樹便不是必然,地方淺窄外,也沒有這個傳統。

外國過節其中特別的是有時限感,一來是近年終,很多手頭上的工作必需完成,即使是階段性完成;也得完成所有過節必需品購買,因為到廿四號下午六時,所有零售業的商舖都會關門,起碼要廿六號才再開。那段時間全市變作死城,因為大家已在室內溫暖的地方開始享受這個節日。這一點香港恐怕不可能發生,這是個全年無休的城市!其實我們小時候過年倒是這個樣子,甚麼「急景殘年」便是形容這種情況。大家趕着完成工作,辦年貨,所有應節的事情都盡早做妥,到年廿八後,各行各業會陸續休業,酒樓食店也會「歲晚收爐」,因為家家戶戶都準備豐富足夠的食物,好幾天不用外出用膳,也有不少人回鄉渡歲,市面會有點蕭條。如果再早幾年出生,還有幸聽到炮竹聲,甚至拿上手燃點幾個!那才算是過年的氣氛。

Image description

近年華人移居外地漸多,連帶一些傳統節令也引入當地。例如農曆年的習俗本地人也略知一二,政客們會發表農曆年賀辭,甚至扮成財神到華人社區派利是,攪開年飯等。傳媒也大篇幅報導,介紹不同風俗,談論生肖運程;有些多華人聚居的商場甚至出動過年的裝飾,擺桃花,貼揮春,華人超市更是大量賀年用品應市,好像非常熱鬧。但由於不是法定假期,大家仍要繼續上班,過年的氣氛只是在自己人之間才有一點,也甚少人擺放桃花,全盒之類。走出外面社區其實跟平日沒有兩樣,走在路上不會聽見到處「恭喜發財」之聲,就如在香港,不會到處聽見 Merry Christmas 一樣,因為就是沒有這個傳統。

在香港過聖誕,其實和外國人過農曆年一樣,略懂一二而已。在這遺忘的年代,傳統也只能朝商業化方向推進。今天香港人很習慣提早做節,吃年夜飯,可幸在外國還未聽過要提早吃聖誕晚餐。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