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時代與女性 Annie Leibovitz

2016-03-07

她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女攝影師。
Annie Leibovitz加入美國《滾石》雜誌當全職攝影師時,她只有21歲,3年後出版人就擢升她為雜誌首席攝影師,她隨世界最著名的樂團巡迴遊走,拍下一幀又一幀經典照片,1980年她為John Lennon與Yoko Ono拍下那張擁抱合照後5小時,John就被槍殺,這幀照片成了輓歌,也成了樂迷不能磨滅的記憶。隨着Annie的技藝成長,她走出紀實攝影外,開始拍攝大型布景商業作品及時裝照,它們一再震驚世人,名人都爭相給她拍攝。

90年代認識作家Susan Sontag是她創作上的轉捩點,桑堤喜歡她,珍重她,提醒她要多做自己的藝術創作。二人99年合作開展《Women》系列,迄今17年。Annie曾提到作為女性,在攝影行與男人沒有兩樣,但她關注女性在時代的變化。雖然桑堤已於2004年去世,但系列沒有停下來。最新巡迴展出的《Women : New Portraits》,捕捉了Annie鏡頭下一個又一個時代女性。

Image description Gloria Steinem,作家 / 社運分子,攝於紐約,2015

回到攝影源頭
「在60年代,我得到一個獎學金來過日本。當時我在日本買了人生第一部相機,就是Minolta SRT 101。我還記得自己有爬上富士山,是帶着101及一卷菲林去的,當天有去到山頂,也看了黃昏,這對我來說是重要一課。」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東京成了她的第二站,Annie說:「當年的觀念是,如果你想拍到自己要的相片,就得把相機隨身帶着。當然,到了今天一切都不再一樣,大家隨身帶iPhone就好了。」她笑。Annie Leibovitz心情不錯她約有五呎十吋高,以女士來說頗為高大,人也爽朗。

《Women : New Portraits》是她的新展覽,2月在東京TOLOT/heuristic SHINONOME展出,是UBS的贊助項目。《Women : New Portraits》將巡演世界十個城市,它由倫敦開始,再到東京,香港暫定是第五站。展場上,攝影作品並沒有沖印得像人那麼高大,反而只是小小一張的布滿木板上,展場上有兩壁電視牆,各由電視組成,放映她的作品。這樣的一個展覽,不大像傳統攝影展,Annie自己就說這是個Installation(裝置)。

人到一定年紀就尋根。東京是她拍攝的源頭之一,相展中的Prologue(序幕)中簡介旁,就見到Annie拍下自己的母親,「這照片是我在1997年拍的。有時候我會被問到那張是我最喜愛的相片,通常我會說『我沒有一張自己特別喜歡的呀』,但被追問下,我就會說是我母親的這一張。這張相片之所以對我來說這麼重要,是因為看來相機就像是不存在的,母親只是在看着我。在拍攝人像照來說,它提昇了我的水平,而這不是經常發生的。母親跟我有一種親密關係,她一直看着我的作品,這麼多年來,我來來去去,像提昇了我水平的作品,我是否能再拍出這水平?我不知道,我也不再去想了。」

Image description Annie講解Virgina Woolfs的桌面照。

Annie Leibovitz中學就顯現藝術才華,那年頭她開始寫作,也去習畫。看她的攝影作品容易被名人迷惑── Annie拍攝名人太出名了,但這展覽,序幕的部分顯然是她很着緊的部分,在云云人像照中,只見到有一張桌子照片,「這是Virgina Woolf的寫作桌,我把它放在Susan Sontag的人物照旁。這是我替Susan Sontag最後拍攝的一張人物照,在巴黎拍攝的(2003)。Susan最喜歡的作家就是Virgina Woolfs,我喜歡這張桌子,因為Virgina Woolfs的桌面是一團糟的,哈哈,它看來濕濕的,上面又有污漬、煙灰等等的,總之是夠污糟(Messy)的了,藝術就是Messy的啦。」她也記起初次見Susan,「她為人很硬淨。我記得她告訴我我很好,但可以更出色。當我在籌備這次展覽時,我常想起她。你一定要知道雖然她離世了,但如果她在,她一定很感動。」

Image description John Lennon & Yoko Ono,紐約1980,拍攝後五小時John被槍殺。

John與Yoko的故事
Annie深知,她一生中最著名的照片,可能就是這張。當她拍完這照片後五小時,John就在紐約街頭被槍殺了。這張合照旁,放置了幾個月後── 1980年她替Yoko Ono拍攝的個人人像照,她臉上看似有淚痕,斯人獨憔悴,「John離世後幾個月,我再拍了Yoko的個人照。回頭說來,那合照是我拍攝上敍事(Storytelling)的開始。當然,照片也不是一夜成就的,它花了十年才完成,因為我在十年前就認識John了。」Annie最耍家的是人像照,而拍人像照她最重視的,是建立跟被拍攝者之間的關係。就像一開始她在《滾石》(Rolling Stone)拍搖滾人,又隨「滾石樂隊」巡迴,據隊員記述,她是無時無刻不在拍攝的,拍到有一刻大家都忘記了她的存在。

Annie記得很清楚這張照片的誕生,「當天我去到拍John,他很想要Yoko也同時出現在相片中。由於我要替《Rolling Stone》拍封面照,出發前一直有人跟我說:『如果你去拍John,記得不要拍Yoko!』 哈哈,於是我跟John說:『如果要拍雙人,那一定要拍得很特別哦!』我記得當時John剛推出《Double Fantasy》專輯,封面上他跟Yoko同時出現,大家在接吻,那我就幻想:不如你們擁抱着吧!到了拍攝到最後一分鐘,Yoko突然想把衣服都脫光,來加強相片效果。」Annie勸阻了她。

看雜誌報導,似乎記者/樂隊都不怎喜歡Yoko, Annie當初也不了解她,但漸漸改觀了。「話說,我偶爾會見到Yoko,我知道她剛有一個展覽在日本這邊的當代美術館舉行,當一旦時間站在她那邊,歷史會告訴我們:她現在是相當受敬重的藝術家。回頭去看,她的確是走在時代之前的。」她甚至記得在此十年前,她剛到《滾石》上班認識John的情形,「我替John拍的第一張相片時,Yoko也在場。拍John與Yoko的合照,一如拍我媽媽,提昇了我的能力,去拍其他平凡人。其實John平日表現得很平凡。我常想起Yoko,但我一直不明白她,這一直要到John去世後,有一天我在俄羅斯看展覽,看到她的早期作品,我突然『嘩』了一聲,她是The Real Thing,她真的是個偉大藝術家,她是多麼超越了時代!這令我想起John是多麼眼利,他一早就留意到Yoko,兩人還共墮愛河。」Annie早前又再遇到Yoko,「我近日在拍Pirelli Calendar,我問她可否拍她。她今年81- 82歲了,她走進來,氣息相當好,她告訴我『我過來是因為我想見你,因為我很久沒見你了。』」Annie滿意的笑:「現在我跟好些朋友都是這樣見面的。」

Image description 展場布置:以兩部電視牆放映她的作品,再加一壁釘滿她的人像照。

拍今天欣賞的女人
時代在前進,而Annie也走出了Rock Photographer的身影。她曾是攝影記者,但從敍事中才找到自己,放棄了Photojournalism(攝影記者)的身份。「有一天我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做記者,因為我喜歡Take Side,我有太多意見及觀點了。我想爬入人像攝影的世界,因為當中有很大的高度。從拍John與Yoko的合照之中,我發現Set Up(布景)的力量,當這一開始,我就回不了頭了。但我還是很喜歡《時代》雜誌的封面照啊,我也喜歡看他們怎樣裁剪(Edit)及使用自己的相片。對於認真的攝影師來說,你能停下來看看怎裁剪自己的作品。你不能總是拍拍拍拍啊,你得定時停下來,停跟細看,是你至關重要的事情。」

Annie 67歲了,經歷很多,她在2009年出現財政困難,借貸了$1,500萬美元,這也許解釋到為何她今天仍拍攝大量商業作品。雖然如此,她的商業作例如替Disney拍攝的「夢幻人像」(Dream Portraits)還是令人驚艷的。有了年紀,但她仍關心時代的進展,也注意社會議題,這也許跟她的女兒仍小有關?一直忙工作,她52歲才生第一胎,再藉代母生了雙胞胎,她共育有三名女兒。

Image description

她強調《Women : New Portraits》要拍的是她今天欣賞的女人,當中有昂山素姬,「我拍這張相片時間很趕,當時她來美國演講,就在她落講台前只給我五分鐘。有時,生命中你沒有辦法讓你回去,拍一張你真的真的好想拍的相片。但我想,她在緬甸被軟禁了20年,最後成功了,成功建立了自己的政黨,這是多棒的一個故事。」拍這照片她只有五分鐘,但一如她平日強調,拍攝前做足搜集資料功夫,其實那只五分鐘,「作為一個女性攝影師,你是否只是把站在你面前的人拍進照片裡?其實我出發前會做很多資料搜集。」拍人像,她曾說是要「讓他們給你開啟自己的心靈和生命(open their hearts and souls and lives to you)」,她舉了另一個例子,「另一樣我關心的,是人們到底在做什麼?甚於他們外表怎樣,或他們是誰。我喜歡退一步看他們全身,這有好多好例子,例如Misty Copeland(舞蹈家)、或Sally Mann(按:她也是個攝影師,拍過很多祼體孩子照,頗富爭議性)。我透過窗口來取景,當時有陽光透進去的⋯⋯要去探索一個人,他是男是女其實都不太重要,我比較關心的是他在那裡。」

歌手Adele、Taylor Swift、鄧文迪、Sheryl Sandberg等等等等,也許都不及一個女人受關注──英女皇,當年Annie替她造像,BBC同時拍攝紀錄片,被塑造得像女皇在大發脾氣,Annie解說:「拍她其實有點像替大嬸拍攝一樣,我記得她說:我是最後一次拍這些了。我不敢多說,但就要求她:請問你可以脫下皇冠嗎?(按:Annie說Crown,其實是Tiara)她愕然了:『我脫下什麼?』BBC唯一做錯的,是他們想賣它的片子。拍出來英女皇像在怒氣沖沖離開房間(Storm Out),但其實她想走進房間控制(Storm Into)場面。但接下來25-30分鐘,她都坐下來沒有站起來讓我難做,她只是放鬆的坐在那裡。我很享受那次呀。」

Image description 1991年替《Vanity Fair》拍Demi Moore全祼懷孕封面,轟動全球。

這是個好時代
Annie 70年代的《滾石》歲月輝煌,80年代她轉到《Vanity Fair》工作,拍攝的布景愈來愈大陣仗,有時動用汽車、有時飛機,甚至軍隊,要多誇張就多誇張。是Susan Sontag令她停了下來,創作自己的個人作品,《Women》系列拍了多年,有拍低下階層,有拍女士兵,有血有肉也有社會的陰暗面,明顯地這次展覽,展出的新作中名人佔了不少,而平民百姓則相對被隱去了。這可是受到贊助商的影響?「絕對沒有,他們沒有告訴我什麼能做什麼不能。的確會有些議題我會想涉及,但這次展覽,我想展出近年我欣賞的女人,遲一點會有所添加吧。只是這個時刻我不想再拍女士兵,我不想再拍女老師,我拍過了,我想拍那些我我欣賞的女人,拍現在是有趣的女人,例如Malala或Misty Copeland,或是Caitlyn。我也有其他想拍的人,我未準備好,現在未想公布,但這系列我是會一直拍下去的。其實也有記者問過我這問題,我要說的是UBS甚麼都沒過問,我貼什麼上去,是我貼好了他們才知道的,哈哈。」她又爽朗的大笑了。

Image description 1984年替Bruce Springsteen拍《Born in the U.S.A.》唱片封套

系列中的確有名人,但也有具社會議題的女士,例如Amy Schumer和Kim Caramele,二人一起在電視台做喜劇創作,被認為是新一代的女性主義者代表人物,「如果你看到她們關心的議題,包括槍械管制、愛滋病,她們甚麼議題都不怕講。而且,我想這時代做這些很好,做這些東西很強,這時會有後座力,但我一直相信觀眾的智慧,大家知道自己在看什麼,這是個好年代。」她說。

Image description 2015年替《Vanity Fair》拍攝《Star Wars : The Force Awakens》主角封面。

後記:當被攝者引導攝影師
要拍攝攝影大師,當然緊張。這次掌鏡的駐日攝影師Viola Kam職業是搖滾攝影師,常拍日本樂隊,她視Annie為偶像,當接到這個任務,當然緊張。她先找記者測好光,再等Annie埋位,才按了兩下快門,身材較高的Annie溫柔的提醒:「這燈是不是該校高一點?」然後起來開始調校腳架。拍了一陣,她又主動提議換個位置,坐到沙發上,Viola:「如果坐沙發會有窗框穿過你頭呢。」一邊說,她一邊按了幾下快門,Annie:「對,我們回去再試吧。」拍攝順利完成。事後Viola說:「通常我拍照都要提被攝者怎樣怎樣,但我未說Annie已經做了,而且反過來引導我。她好Nice,而且不斷『放水』。上天待我真不薄。」

Image description

《WOMEN:New Portraits》展出Annie Leibovitz這系列中的新作,作品將作世界巡演,此項目由UBS委約。全系列共十站,香港將會是其中一站,日本站由2月20日公開展覽,地點在TOLOT/ heuristic SHINONOME。

文:何兆彬 圖:Viola Kam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