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Asia’s 50 Best 的造星頒獎禮

2016-05-04

Image description 曼谷W hotel的The House Of Sathorn,是一座具有120年歷史的古老官邸,前身是俄羅斯大使館,經過三年多翻新,建築保留了古雅特色,集餐廳、酒吧於一身,是曼谷城中熱點。頒獎禮當晚,這裡搖身一變為會前會後的派對場地。

2016年的Asia's 50 Best Restaurants(亞洲五十佳餐廳)於3月在曼谷舉行,圓滿落幕。場面盛大是意料中事,不負「美食界奧斯卡頒獎禮」的美譽,當晚星光熠熠,只是由國際名廚代替了荷里活明星,但名人魅力毫不遜色。

今年第四屆的頒獎典禮選址於曼谷W Hotel舉行──其實打從2013年辦第一屆頒獎典禮以來,盛會地點從來都是在曼谷和新加坡之間交替,反而具有國際性代表的亞洲美食城市東京、香港至今不被青睞:這種地點上的選擇,可不可以說是「市場觸覺」,也是「政治手段」?小心翼翼猜測,Asia's 50 Best或多或少,都想跟《米芝蓮指南》(Le Guide Michelin)畫出一個分水嶺,以奠定自己的江湖地位。Asia's 50 Best源自於英國著名飲食雜誌《Restaurant》在2002年開始舉辦的World's 50 Best,這十幾年來,這榜單無異創造了不少飲食界神話,為不少優質餐廳,帶來了巨量的曝光率,創立了新地位。從此,50' Best成了可以跟米芝蓮指南分庭抗禮的一個重要指標,普及性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比方說,當人們提及El Bulli,絕大部分的人會說它是世界排名第一的餐廳,事實上,El Bulli也有米芝蓮三星的光環。同樣的情況發生在Noma,頂着米芝蓮二星的評價,但人們似乎只記得它的世界第一排名頭銜──這也難怪,它蟬聯了四屆,世界第一每年只有一家,Noma還「壟斷」了四年,就成了世上唯一。但米芝蓮二星餐廳,全球少說也有幾百家,相較之下,50 Best以傳統的名次排位來論英雄,變得獨特又矜貴。

每位評委手持7票

Image description 頒獎禮的模式儼然就是各大影壇、樂壇頒獎禮的模式,多位名廚走上紅地毯,停下來讓攝影師拍照,然後走入會場。

由於歷史背景悠久,《米芝蓮指南》的評級方式廣為人知,從推薦(無星)到最高榮譽的三星,統統根據一套自訂的分類和標準去評估。一星是同類中出類拔萃的餐廳,值得造訪;二星代表廚藝高明,繞道前去造訪也在所不惜;三星則是值得跋山涉水、特地安排前往只為了吃一頓的餐廳,美食經驗沒齒難忘。《米芝蓮指南》全球發行超過七億本,上榜的餐廳可說是一登龍門則名揚天下,所以,廚師莫不以摘星為榮。《米芝蓮指南》之所以在國際飲食界享有權威性的地位,皆因他們強調獨立性從不接受廣告贊助,而派去的評審,全部要簽下保密協定,接受訓練以密探形式,在特定的時間內,反複數次拜訪試吃,以公平地評鑒食物水準的穩定性、服務水準和環境衛生。不過,隨着時代演變,評審的神秘性也不若以往堅持,朋友是曾經摘星的餐廳東主,她說,米芝蓮評審在結帳後表露身份,跟她閒聊了幾句。反觀50 Best的評審標準,到今天還是有媒體朋友在詢問,到底是怎樣選出來的呢?第一和第二屆的Asia's 50 Best並無獨立評委會,是根據World's 50 Best的投票結果裡,另外統計選出亞洲版。從2015年開始,亞洲版成立了獨立的評委會,全亞洲來自不同國家的300位專業評委,由大廚、餐廳老闆、美食專欄作家、美食評論家、美食家組成,每人手持7票,4票投給所住國家的餐廳,另外3票則投給其他國家的餐廳。投票規則亦見俐落,評審在過去一年半必須曾經造訪該餐廳,餐廳老闆也不能投給自家經營的餐廳。大會收集了300位評委的票選後,經過統計和審核,列出榜單排名。根據這個評選方式,大概不難解釋,為何各式不同的料理能夠同列一個榜單上,因為主辦單位亦沒有分類的制度。是以有人質疑,中國菜、法國菜、印度菜、日本菜⋯⋯放在一起評選,公平嗎?仔細分析的話,答案當然可以無限延伸,事實上,環顧各個美食評選,都有各自的遊戲規則,保證的並不是結果的公平,而是自屬制度的公平。所以,也出現了米芝蓮三星的餐廳,譬如Bo Innovation,在Asia's 50 Best的排名僅僅是41,反之只有一星或二星的福臨門、Amber排名都比它高的成績,這也同時反映了香港區評審的口味。

打造品牌成功學的最佳範例

Image description 印度份子料理餐廳Ganggan連續兩年成為排名第一的餐廳,主廚Ganggan Anand名氣扶搖直上。

Image description 斯里蘭卡名廚Dharshan Munidasa開設的螃蟹專門店Ministry of Crab今年首次打入榜內,即排名25,相信會有不少旅客慕名前去。

在亞洲,目前僅有日本、香港和澳門被《米芝蓮指南》納入為評選城市,來年會有新加坡。無可否認,Asia's 50 Best的地域涵蓋範圍廣泛全面,在米芝蓮射燈照不到的地方,成功被Asia's 50 Best 納入其中,製造了自家的明星大廚。於是,亞洲旅客外遊的覓食習慣,也被悄悄地改變了,特別是熱門旅遊城市曼谷、首爾、上海、新加坡,米芝蓮尚未登陸,旅客自然憑着目前唯一最有影響力的美食頒獎禮榜單作為覓食標準,好吃與否已是另一回事,在社交媒體盛行的年代,最重要是check-in時「師出有名」,可以呃like,如果留言有讚嘆、羨慕之聲連連,又是最好不過。當你驚覺有人去到素來不以美食聞名的柬埔寨都能打卡打出一個50 Best的名堂(Cuisine Wat Damnak在2015排名50,2016上升至43),就不難窺探得知,這些美食選舉如何左右了人們對餐廳的選擇──這當中涉及了人們對於權威的屈服、對名氣的崇拜、對名牌的虛榮,以及名牌效應的羊群心態,以此類推的心理因素,於是你也不能不佩服50 Best的市場定位、行銷策略、公關宣傳,實在是做得環環相扣、滴水不漏,將力量發揮到極致,不僅造星成功,也帶來了大量商機。看看2016年的名單,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有兩家餐廳上了榜,主辦單位對於旅遊市場、經濟發展觸覺的前瞻性和敏銳觸覺無出其右,斯里蘭卡剛被《紐約時報》評選為2016年最值得旅遊地點之一,也是歐美旅行家向讀者推薦的2016熱門旅行目的地之首,要是Asia’s 50 Best裡頭沒有這個地點的餐廳,是多麼落伍啊!當然這兩家餐廳並非造馬擠進榜單,也不是從天而降,猜測是早在評審委員的地域分佈,早已有此部署,因此順利納入了該地點的餐廳在榜單上吧!一個能夠與國際潮流接軌、生產自家明星的飲食評鑑兼頒獎典禮,是打造品牌成功學的最佳範例!

文:Agnes Chee 圖:Asia's 50 Best Restaurants 2016、W hotel

Image description 除了頒獎典禮,舉辦系列活動壯大聲勢也是Asia's 50 Best的策略,圖為名廚Paul Pairet在今年Chef's talk上發表演說。

Image description 台灣名廚江振誠在新加坡的餐廳,均在世界五十佳和亞洲五十佳的榜單上佔有一席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