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抓緊「三伏天灸」──治病養生

2014-07-16

「三伏天」快來!可抓緊這段黃金時間,進行以下「六類病症」的治療和人體陰陽的調理。

今年的「三伏天」為:7月18日起為「初伏」、7月28日起為「中伏」、8月7日起為「末伏」。而8月17日為「末伏」的最後一天,稱「出伏」日,即今年的「三伏天」由7月18日至8月17日共有三十天,比去年少了十天。每年「三伏天」的日期均不一樣,其傳統計算法規定:每年「夏至」(今年「夏至」為6月21日)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入「初伏」;「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入「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為入「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皆是十天,而「中伏」天數則每年不固定,如「夏至」至「立秋」間出現四個「庚」日時,「中伏」為十天,出現五個「庚」日時,則為二十天,所以,每年「中伏」到「末伏」有時為十天,有時則為二十天。

Image description 筆者在今期《信報月刊》,有較大篇幅論述「三伏天灸」的治病機理。

今年「三伏天」少十天

翻查通勝,今年的7月18日其天干地支為「庚寅」日、7月28日為「庚子」日、8月7日為「庚戌」日。因「三伏天」皆以「庚日」為正日。

今年的「三伏天」則比去年少十天,因「三伏天」和整個炎夏到底有多熱,是決定於多種複雜的氣象因素,故今年「三伏天」比往年短十天,不能「對號入座」,認為今年的炎夏少十天或比往年「減熱」。

傳統來說,「三伏天」是全年最熱之日子,其特色是氣壓低,但氣溫高、空氣溫度較大,這樣的氣象條件,對人體健康有不利的影響,尤對中老年的病弱者。但萬物有正反兩面,正因「三伏天」為全年最炎熱,人體陽氣最充沛最旺盛的日子,在中醫學裏,此時人體的毛孔及毛細血管等最為開放,經絡亦最為疏鬆,此時,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深入穴位經絡,直達體內病灶。

不代表比去年「減熱」

世界衞生組織確認的穴位有三百六十一個,此時通過選用特定穴位連續三次(在「三伏日」)用一些辛溫、溫陽、逐痰、祛寒的中藥膏劑,進行穴位貼敷,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達到扶正祛邪,調整人體陰陽平衡,增強機體免疫力的效果,對改善疾病有積極的作用,這是中醫的獨特的治療方法,可彌補西醫治療體系之不足,故讀者可抓緊這些日子用來進行「天灸治療」,又或可用此「天灸治療」為保健養生之用。

筆者的家族,三代長年研究艾草、「艾灸」和「三伏天灸」,故自言對艾草、「艾灸」和「天灸」有很深厚的情感。日前,《信報月刊》找了筆者就7月的熱門中醫藥題目,在本月出版的第448期《信報月刊》內對此作詳盡介紹,有興趣的讀者可翻閱本期《信報月刊》。

筆者綜合來說,「三伏天灸」專治以下「六類病症」:

(一)呼吸系統疾病:如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鼻炎等;(二)消化系統疾病:如虛寒胃痛、消化不良、慢性腹瀉、潰瘍病、慢性膽囊炎等;(三)神經系統疾病: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手足麻木等;(四)骨關節疾病:如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強直性脊柱炎等;(五)其他病症:如痛經、牙痛、皮膚病等;(六)其他:如體質虛寒、怕冷、四肢冰涼、面色蒼白、易感冒者,尤其適合通過「三伏天灸」來調整陽氣、增強體質。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