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Joan Miro:詩一般的刺殺

2023-04-18

Image description 繪畫 1933 油彩布本 130 x 162 厘米 私人收藏,借予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 金會展出 攝影:Joan Ramon Bonet. Successió Miró Archive

提起西班牙經典畫家,一般人會想起畢卡索、達利,不是人人都會想起胡安.米羅(Joan Miro)。其實以上三位巨匠同樣被公認是西班牙國寶級巨匠。米羅筆下的星星月亮太陽,一個個抽象符號,被認為是抽象畫的經典,也是他最著名的繪畫風格,但其實米羅深受立體派、超現實主義,甚至達達主義的影響,畫風多變。他決心要將詩畫合而為一,要革新繪畫這種傳統藝術媒界,甚至曾說過:「我要刺殺繪畫!」

TEXT BY 何兆彬

Image description 鴨子的飛行、女人、星星 1965 油彩「學院派」風格布本 100 x50 厘米 私人收藏,借予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展出 攝影: Joan Ramon Bonet. Successió Miró Archive

八十件作品第一次來亞洲
貴為西班牙殿堂級畫家,胡安.米羅(Joan Miro)的畫作在香港並不多見。這次《米羅的詩想日常》大型回顧展,是由康文署與米羅生創立的胡安.米羅基金會合作,展出九十多件作品,範疇除了他最著名的繪畫,也有物件(Object)、雕塑、公共藝術、民間藝術及海報等不同媒體,不同時期的作品。看藝術史,一般人只知道米羅的星座系列,要全面看他整個創作生涯,他怎樣「暗殺繪畫」(Assassinate Painting),這次展出的作品機會難得一見。

展覽名為「詩想日常」,全因詩意在米羅創作生涯中,至關重要,香港藝術館館長(學習及國際項目)羅欣欣:「這次展覽分五個部分,但可以說只有兩個重點主題,一是他以藝術表達詩意性,二是他怎把藝術緊扣日常生活關係。這是基金會第一之把作品帶到香港,當中更有八十件作品是第一次來到亞洲,有十一件第一次離開西班牙國土。」早在1936年,米羅就說自己不會將繪畫與詩歌加以區分,「米羅深受超現實主義影響,他很希望西方繪畫可不可以詩歌融合,不再是兩個媒界。可能在香港,會知道在國畫世界裡,詩書畫是合一的,繪畫國畫,你會題字,但是西方就沒有這個概念,在西方畫壇,作詩就作詩。」

米羅曾與超現實畫派關係密切,這些超現實主義者態度開放,也擅用不同媒界創作,一直在嘗試融合詩畫二事,米羅曾將一首詩拆開,成為他繪畫的題目,又嘗試在畫裡表達他的詩意性,米羅的畫雖然被認為是抽象畫,但很多時候他筆下繪畫的都是符號,而從符號之中,大概可見到它是星星、月亮,或是一隻小狗/動物。比較起全抽象繪畫,它們更見到米羅深受超現實主義影響,「他曾經歷兩次世界大戰,還有一次西班牙內戰,那年代再見證特權階級統治,他是因為避難,才在鄉間居住,在沙灘裡仰望星空,啟發了他繪畫星座系列(Constellations,1940-1941)。及後他開始用星星月亮太陽來作畫,而星座系列成了他的標誌性語言。」談到他受的藝術影響,羅館長說米羅大約在三十歲到了巴黎,當年巴黎是世界最前衛的藝術中心,各個畫派百家爭鳴,他除了較受到影響的其實超現實主義,還有達達主義和立體派,「據他自言,他會從每個畫派之中學習,但他不承認自己屬於任何一個畫派。」

Image description 安.米羅倚在角豆樹,攝於蒙特羅 伊格 1946 - 1950 加泰隆尼亞國家檔案館華金.戈米斯 資料庫 © Hereus de Joaquim Gomis. Fundació Joan Miró, Barcelona 2023

刺殺繪畫
米羅生前曾說過,自己「越來越重視在作品中使用的物料,為了讓觀眾作出反應前就感受到衝擊,我覺得一種豐富而有力的材料是必要的。這樣,詩意就透過塑造的媒介表現出來。」他本來使用的物料就具顛覆性了,他會使用木材、聚合纖維板、黃銅板、砂紙、瀝青等做創作,在上面刮擦、鑿孔、黏貼、拼貼,各適其式,也許對米羅有基本認識的人來說,看是次展覽,比較驚奇的是原來他有這麼深受達達主義影響,例如就在入口處展出他在1933年繪畫的油畫(此作就簡單的叫《Painting》),這畫的起源,是他喜愛收集雜誌,然後在雜誌上剪下不同的「物件」,拼貼成作品。展覽既有展出他當初的拼貼,又有展出他後來再演化成了的油畫作品。大家都知道,拼貼和現成物(Ready Made)都是達達主義的慣技,米羅只是信手拈來,作為他的習作。

Image description 燒毀的畫布(一) 1973 割裂焚燒過的塑膠彩布本 130 x 195 厘米 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藏

米羅很喜愛民間藝術(Folk Art),他自己也創作Folk Art,作品上所用的很多材料,例如麻繩、布料等都是現成物
加以拼貼,展出的多件戶外作品,又都全部以現成的工具組合而成。其中有兩幅作品最不米羅:三聯拼的《煙火》(1974)、《燒毀的畫布》(2)(1973),前者看來就是像抽象表現主義的巨型潑墨作品,它的出現是由於他在五十年代開始擁有巨大的畫室,可以創作巨大作品,六十年代他開始跟當時得令的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交往,與比他年輕一截的前衛藝術家常有交流,彼此影響,他開始透過隨機性來繪畫;後者他先在畫布上潑顏料,再滴又踩,再割再燒,畫布過半是一個大洞,全然不是我們一般見到的米羅畫作模樣,「據他自言,畫作在燒完過後,有了生命。他創作此畫時已快八十歲了,他一直在挑戰什麼叫做繪畫。他說過要暗殺繪畫,其實他在創作上說的是暗殺傳統。這次展覽,我們見到他在七十年代有畫過類似Action Painting的潑墨畫,其實他一生都在貫徹這想法,尤其在較晚期時,做法甚至有點像行為藝術。

「他一直使用非傳統物料作畫,也可以說是在挑戰繪畫的定義,所謂暗殺繪畫,也就是在顛覆傳統。」展覽中出現的戶外雕塑,也是用上深受達達影響的手法創作,米羅在四十年代開始收集物件,創作時先把一件件物件攤開,開始冥想,一陣子後開始把它們組合,這些看來是一個個角色的雕像,其實由帽子、啞鈴、垃圾桶蓋子等物件組成,再髹上顏料。

Image description 拯救西班牙 1937 鏤空模印 31 x 24.3 厘米 巴塞隆拿胡安.米羅基金會藏

從展覽所見,米羅會在木頭上作畫,把一個裝紅酒的紙盒拆開,就在紙皮上作畫,會燃燒畫面,甚至在七、八十年代,他喜歡跟年輕人合作,展覽現場放映的一個錄像之中,可以見到他曾跟一些年輕畫家合作,在一個建築物上的玻璃窗上作畫,這是一件公共藝術,但展覽完成後,他着人把整件作品摧毀了,只留下錄影片段,這個想法也很達達。

「其實他常強調自己是融會貫通之人,他不想被歸類為超現實畫家,因為他不認同超現實主義的一些理念;他承認受過達達主義影響,但不想被歸類為達達主義藝術家。」展出的大型壁毯裝置(六)是他用現成物創作的民間藝術作品,展覽中可表現出他深受達達、民間藝術的影響,「他認為藝術不應該高高在上,只有知識份子才會講,才能明白的。他的心願,是民間藝術也能打動每一個人心。」

看展覽裡遠道而來的戶外雕塑,保存良好,漆油都像是簇新一樣,原來胡安.米羅基金會由米羅生前成立,他對於擺放在戶外的雕塑作品,生前已下了指示,它們需要多久修復一次,自己是用什麼顏料什麼顏色,怎樣保存他的作品,一早寫好,記錄相當仔細。但館長說,當初運來脆弱的《燒毀的畫布》還是有點擔心。

Image description

展覽中頗令人驚喜的一個部分,是特別找來米羅生平的海報設計。米羅的海報其實也是他以自己最著名的風格作畫,只是切合了活動主題作畫,再加上標題,「他的第一幅海報設計《拯救西班牙》,本是郵票設計,作品本來在三十年代為了西班牙內戰籌款而創作,但最後沒有採用,結果變成了藝術雜誌的海報。從其他展出的海報中可以見到,當中有政治的、文化、加泰隆尼亞文化等,當年他跟多民間團體合作,當中有藝術團體、人權組織,或例如劇團,替他們設計海報,「這部分由基金會挑選。一般藝術家作畫就作畫,但米羅強調藝術不是高高在上,它與人民是有關係,替人民發聲的。」

Image description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米羅的詩想日常」展覽

米羅為何偉大,能與畢卡索、達利比肩?他又與其餘二人有何不同?「有人稱米羅為超現實主義畫家,一般都說它創作的是抽象藝術,因為大家都很難用一個主義去定義他,他的兼容性很強,這是他跟畢卡索、達利很不同之處。提起畢卡索多想起立體主義,達利多想起超現實主義。另外,米羅也強調回歸自然,無論他身在繁華的巴黎,或在那裡,他每年都會抽出兩個月,回到加泰隆尼亞的鄉間,從自然中得到力量。」她說:「米羅好認真的對待不同媒界,跟不同年代的藝術家合作,他喜歡民間藝術,也和手工藝的師傅合作,創作度很廣泛,創作期橫跨六十年,相當難得。」

Image description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米羅的詩想日常」
展期:即日起至6月28日
地點:香港藝術館2樓專題廳(香港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費用:$30│$21│$15│免費(博物館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