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清潔車的荒誕

2023-10-06

Image description

瑞士收藏家希克(Ulrich Sigg)一生支持中國當代藝術,他由九十年代開始大量收購藏品,見證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冒起,2012年他將大量藏品贈予西九M+博物館。1998年他在國內舉辦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是中國首個為當代藝術而設的獎項,2019年,CCAA遷到香港,舉辦了第一屆希克獎,因為疫情,第二屆希克獎一延三年,剛公布了六名入圍藝術家,其作品也終於第一次在M+博物館展出。其中謝南星的三連畫,以清潔車和烤鴨,呈現了生活中的荒誕。

TEXT & PHOTO BY 何兆彬(部份相片由 M+ 提供)

疫情之下的鬱悶


2020年,第一屆希克獎在M+ Pavilion舉辦,當時M+博物館還沒落成。參加希克獎的資格,是藝術家必須在大中華出生或工作的,入圍的藝術家一共六人,各得50萬港元獎金。今屆入圍同樣是六人,展出場地搬到M+博物館,地方大得多了。同時舉辦的「M+希克藏品:別傳」,展出希克捐贈予博物館的多件藏品,見證近代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

六人之中,以在北京工作的謝南星年齡最長,1970年出生的他,曾在大學教書,現在北京專注創作。他展出的三連畫油畫創作,名叫《剔牙之歌》。謝南星的油畫不是抽象畫,但看下去似懂非懂,想看清楚畫面又找不到明確主題,他自言這畫風是介乎抽象和具象之間,「我的繪畫有兩條線索,一條線索是關注繪畫語言,這是我專注的話題,也是我最重要的話題;另一方面還有一條線索,就是跟敘事有關係。」看不懂的畫面,由畫家親自解說,他是在疫情封關三年時,畫下了在街上的清潔車,「北京經常能看到這種清潔車,它們跑來跑去,是可以在路上吸大便的車。我覺得非常非常誇張,也非常諷刺,我就想像如果當這個車,它爆炸的時候是什麼樣子。我就在想,這其實可能就是生活的一種狀況。」

Image description 謝南星《剔牙之歌》

謝南星創作的,其實是在疫情之下的鬱悶,他稍作解釋,但有更多不便明言,「更多的是,一種你在看讀圖的時候到底能有什麼所見,繪畫嘛!它不是說你看到什麼,好像一定要說清楚它是什麼,它是一個體驗,所以,其實這個畫面是這樣處理的。」

「今天你吃屎了嗎?」

第二個畫面,同樣半幅模糊,中間隱約有幾個大字,「其實它是個標語,中國不是經常能見到這種標語嘛!話題方面比較諷刺,我寫的是『今天你吃屎了嗎?』」為什麼是這句話?「因為我覺得這是一種生活的一種現狀,因為這種大便車到處跑來跑去,就好像你根本沒有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其實你呼吸到的就是那種大便味!我覺得這好像是一種開玩笑的東西,說法好像是你今天在吃屎,但它有一種批判,諷刺的味道。好像是問你今天過得好不好,可是反過來問。」

三連畫第三幅,主體似乎比較清楚,畫面中間好像有一條大象鼻子的東西,就是大便車的吸管。畫面上,謝南星又任性地用黃色畫上了一隻隻鴨子,他說那是烤鴨,而烤鴨正一隻隻的肩搭肩在排隊,這個畫面似曾相識,「它來自荷蘭文藝復興時期的老彼得勃魯蓋爾(Pieter Bruegel de Oude)的名畫《盲人引領盲人》,他畫了盲人互相指引牽拉,在引導另一些盲人,我把它改畫成烤鴨。我畫的是人的盲目性。其實雖然這個作品是在疫情期間畫的,但是其實更早我就想畫這個話題,我們的生活其實非常諷刺,因為我們其實最擔心的是大便的問題,這是一個最大的話題。怎麼讓他生活乾淨,這是大家不能迴避的話題。」他把整個作品叫《剔牙之歌》(即撩牙),他形容撩牙對人來說,就像排洩一樣,是生理需要,排了人就舒服。

這明顯是有社會性的觀察及含意,但畫家只說靈感來自生活,也不想多作解釋,「我並不想具體說要說什麼具體問題,生活就是這樣,像大便一樣的髒東西。」繪畫語言他倒很願意分享,他作畫的過程,都先由小草圖,畫一張張具體的繪畫開始,然後一步步分解成半抽象。他承認自己畫裡面有很多密碼,但他不會解密,也不用解密,「作品跟你一起體驗。我覺得繪畫對我來說,你藏的東西多,可能觀眾看起來覺得過癮,還有東西看,覺得還不夠,想再看下去,但其實它不一定有意思,繪畫的意義在於它一直給你有體驗,這也是一種對話了。作品與觀者之間,應該是個提問的東西,它不是一個蛋糕,端到你面前讓你吃掉。」

一直在折騰

謝南星1996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99年被選入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他曾在成都西南交通大學教學多年,但他直言自己一直不喜歡教書,後來把教職辭掉了,「我不太喜歡在教學校教美術。其實最開始去是因為他可以提供一個地方,讓我工作,同時有工作室可以畫畫,但我對於教書本身就沒有興趣的,因為我也不喜歡老師,我也不喜歡學生!不喜歡這種關係,因為學生都好像把你當成神一樣的看,但是這樣很傻,所以我教書後就說我們交換點什麼吧!我教你,你帶我玩好嗎?然後你也把你對什麼事情的看法,你也講給我聽。這樣子,後來有學生也成了藝術家,有一點好就是他跟我的作品,風格一點關係都沒有。但後來學校也變得死氣沉沉,那就給那些死氣沉沉的人去教吧!我對教書完全沒有興趣了。」

教書的日子他在成都、北京兩邊跑,辭掉工作後就長期留在北京。他在北京藝術圈久了,形容圈子裡有意思的人不少,大家創作氣氛也不錯,同時在藝術圈裡也有很商業的人,「做一些好看的東西,然後賣賣賣,這一定發展最快。但另一方面有人還是願意做真正的藝術,兩邊同時發生,這挺正常的。」問他北京藝術家遇到的困難,他說:「一是他自己面臨選擇,要去趕時髦可能就趕時髦,會有掙錢的機會;另一方面,有的藝術家有很多想法,但是現在拿出來公開展覽肯定是不可能的,你知道這個審查還是很厲害的。這是一個比較麻煩的問題。任何時候,在中國它也不是一個什麼被保佑的地方,一直在折騰,但是在任何艱難的時候,藝術反而有它發展的機會,從古到今也都是這樣的。」這麼說來,雖然艱難,但做創作還是快樂的。

策展人:當代中國藝術的延續性對話

「M+希克藏品:別傳」由烏利.希克、皮力博士(前M+希克資深策展人及策展事務主管)、譚雪凝(M+視覺藝術策展人)以及武漠博士(M+希克策展人)共同策展,「希克獎2023」展覽則由M+視覺藝術策展人譚雪凝策展,我們找來譚雪凝(Isabella),談談第二屆希克獎。「2020年1月底出現疫情,之後幾年都沒法舉辦希克獎,因為疫情也因為我們要搬館,期間大家都在準備開幕的事情。上一屆場地比較小,面積400平方米,如今是接近1,000平方米,大了三倍。我們有更多的空間讓藝術家去表達,做更加有野心的一些項目。」希克獎前身是CCAA當代中國藝術獎,後來變身成希克獎,成了M+的節目,Isabella說這可以讓大家有一個更好的平台,因為M+是全球性的博物館,「CCAA是一個獎項,沒有展覽,而希克獎不只是一個獎項,我們也會幫藝術家做展覽,這是最大的不同。」

Image description 「希克獎 2023」策展人譚雪凝(Isabella)

她說希克本人對獎項和舉辦展覽沒有什麼特別要求,他基本上放手由策展團隊接手。希克獎入圍作品由六個評委甄選,六人都赫赫有名,他們包括Maria Balshaw(英國泰特美術館館長)、Polly Staple(英國泰特美術館英國藝術收藏總監)、Bernard Blistène(巴黎龐比度藝術中心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榮譽館長)、龔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Glenn D. Lowry(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Stuart Comer(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LontiEbers媒體及行為藝術首席策展人)、華安雅(香港M+博物館館長)、希克(瑞士收藏家兼M+董事局成員)和北京藝術家徐冰。

不少人以為希克獎是一個青年藝術家獎項,其實不然,上屆入圍有林一林,今屆有謝南星,都早已成名,「這是錯覺,可能因為有一些比較年輕的藝術家入圍。其實我們是挑選有傑出表現的藝術家,類似這樣的藝術獎全世界都有,例如英國Turner Prize。」要加希克獎,其實藝術家需要由行內人提名,「提名之後,再由六個評委會篩選。」

今年同時展出希克往日收藏,舉辦「M+希克藏品:別傳」,「別傳Focus在90年代的藝術品,而今次希克獎是一個當代藝術展覽,關心的議題都是在說現在發生的事,所以兩個展覽同時間開幕,也可以給觀眾看到整個當代中國藝術。它們是當代中國藝術的延續性對話。」她希望,希克獎能讓公眾認為,當代藝術也不是那麼深奧難懂。

Image description 謝南星

Image description 孫原及彭禹《老人院》2007 年電動輪椅、玻璃纖維、矽膠、衣物、配飾

Image description 趙半狄《將梅賽德斯 ── 奔馳沉入黃河》1997 年雷射印刷布本 160×240×3 厘米

Image description 邱志傑《重複書寫蘭亭序一千遍》1990 -1995 年單頻道數碼錄像(彩色、無聲)彩色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