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箏韻悠揚大會堂 許菱子、吳曉紅及萬幸會知音

2023-10-13

康文署多年來不斷致力推廣中國音樂藝術,將於大會堂劇院舉辦兩場風格截然不同的古箏演奏會,讓樂迷親身感受這件彈撥樂器豐富的表現力。10月21日「曉月‧菱華」演奏會由兩位著名古箏演奏家許菱子和吳曉紅合作,二人將會古樂新詮,演繹多首經典的箏曲,以及首演她們的原創作品。另一場明年1月31日「聲影墨色」演奏會由喜愛跨界創作的青年古箏演奏家萬幸,聯同多位中西樂好手,以箏韻糅合長笛、洞簫、豎琴及電子音樂會知音,在絲竹管弦的完美配合下帶來耳目一新的精采表演。三位古箏名家各自在不同層面和角度上,為傳承及創新古箏藝術作出貢獻。

10月21日舉行的「大會堂樂萃」系列:「曉月‧菱華」──許菱子、吳曉紅古箏演奏會,可以一次過欣賞兩位古箏大師精湛的琴技,二人更分別為觀眾帶來她們的原創新作。

Image description 許菱子自1995年起於香港演藝學院全職任教,現已桃李滿門。

許菱子發表原創作品

許菱子為國家一級演奏員,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並留校任教,現為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教授、副系主任。箏專業啟蒙自執教於武漢音樂學院的父母親許守誠和丁伯苓。

許教授一直專注於演奏、教學和學術研究,今次專為此音樂會創作的《觴訴》,她表示靈感源自王羲之的 《蘭亭集序》,「王羲之和朋友在蘭亭曲水流觴的故事, 酒杯順着水流到面前,各人需飲酒吟詩,《蘭亭集序》是《蘭亭詩》的序言,這首新作品《觴訴》根據這個意涵,在接杯舉觴飲酒中仰觀宇宙,俯看人間, 抒發内心深處的情意,也蘊含對家國的情懷。早前我為爸爸預演 《觴訴》,獲他以楷書體的書法寫下:『音樂全才』的回應,作曲於我是個大挑戰,難得能夠得到他的肯定。」

是次演奏會另一首曲子《打雁》,以少見的鋼絲箏演奏,音色比較特殊,是許教授已故母親丁伯苓改編自河南板頭曲,「《打雁》集寫實和敍事性的多變化布局設計,是媽媽年輕時常演奏的改編作,充滿藝術感染力,獲音樂界讚賞,既有模仿獵人的槍聲,大雁受傷的哀鳴聲,受驚雁群的不捨(高低音區的按滑音效果),也以特殊的方法演奏達到人聲和鋼琴無法達到的最高音,以模仿雁群愈飛愈高的效果,最後雁群在無奈、悲情中離去而結束全曲。」

許教授自1995年開始於演藝學校全職任教,近三十年來為香港培養了許多古箏精英,學生多次在中國和國際賽事中獲獎,甚至已有「徒孫」,令她的心態也漸漸改變,「早年我專注於事業和表演,然而,教學多年,不經不覺懷着使命感,想為學生爭取更多的演出機會。學習音樂讓人一生受用,不論甚麼年紀也可入門學習樂器,過程可以紓緩生活壓力。更重要的是孩子學樂器能啟發智力,增強想像力和創造力,會變得更加聰明;年長學樂器能提升反應能力,延緩大腦衰老的過程,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時間,以音樂的潛在功能多做一些宣傳,傳遞更多的愛、美、善」。

此外,許教授熱衷於古箏藝術研究,常舉辦講座,另完成了多篇有關古箏的論文,分享心得和感悟,近年也研究箏樂意象,總結一套「力由地心起•樂由心中發 •手不離中軸」的演奏方法,「年紀漸長,只靠雙手彈奏古箏會感到吃力,十多年前我開始研究以身體帶動,包括運用腿力,身體力道的貫通,把力量貫通運用於音樂演奏中,即是通過『鬆(放鬆)、通(貫通)、慣(慣性)、速(速度)、力(力量)、韻(氣韻)』的訓練方法,這種方法在舞台表演及教學中體現出一種氣場、音樂表現張力和音樂感染力的變化。」她除了是國家一級演奏家外,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

Image description 吳曉紅先後為無綫電視多部電視劇配樂,並曾為《金枝慾孽》《宮心計》《蒲松齡》等多部電視劇擔任古箏獨奏。

吳曉紅表演形式新突破

吳曉紅師承饒寧新、項斯華、高自成及陳蕾士,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現為香港城市中樂團古箏首席、香港中文大學的古箏導師。

是次演奏曲目《曉月》為吳曉紅的原創新作,靈感啟發自南北朝詩人謝靈運的作品《廬陵王墓下作》,曲調清幽而淒美,如泣如訴,是她為紀念去世父親而寫成,「此詩的開頭第一句就是『曉月』,故以此命名,原本是哀悼為國家犧牲的廬陵王,令我有感而發。爸爸為人正直,也忠心愛國,五十年代曾經回到內地當兵。他很有才華,是眾人偶像,既是一位物理老師,也擅長運動、跳舞,同時精通音樂,我小時候曾跟他學習小提琴。他於數年前過身,這是我首次為他作曲,借歌寄意我對他的緬懷和思念。創作過程中出現了多個版本,經過不斷修改才滿意。今次《曉月》的表演形式,將會是我的個人突破,希望為觀眾帶來驚喜。」未來她期望探索更多箏樂的可能性,例如把古箏與不同的西方音樂風格或多媒體cross-over,碰撞出新的演出火花。

吳曉紅早於九十年代已與國際唱片公司合作出版其個人唱片,其中《梁祝》成為亞太區最高銷量唱片之一,並獲金唱片。她所創作的《月下風情》曾獲2015年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最廣泛演出金帆獎,另一作品《虞姬》則獲2018年CASH最佳正統音樂作品的提名。她又為多部電視劇配樂,並於劇中擔任古箏獨奏。2001年創辦古箏學校,見證着古箏在香港漸趨普及的發展,「早年不少港人也喜歡聽箏樂,然而學習談不上普及,跟大眾的距離較遠,被以為是中上階層人士的藝術玩意。近年隨着康文署和藝文媒體的推廣,加上演藝學院古箏畢業生的增加,慢慢形成了一股風氣,打破了大眾以為古箏難接觸,以及形象老套的誤解。古箏在中國樂器中的地位和排場猶如西樂中的鋼琴,為單一樂器而設的專科學校也多以古筝為主,而且發展愈來愈蓬勃,學生年齡層很廣,由兒童至退休人士都有,豐富了大眾的文化生活和心靈健康。」然而,她指出本地業餘的古箏樂團生存空間狹窄,欠缺資助,不少古箏家難以靠教學和演奏維生,期望政府可在未來投放更多資源推廣中樂,方能令古箏藝術在本地的發展百花齊放。

Image description 萬幸身兼古箏演奏家及藝術策劃人,擅長運用古箏表達多元的音樂風格。

萬幸跨界音樂對話

明年1月31日舉行的「大會堂樂萃」系列:「聲影墨色」──萬幸古箏演奏會,是一次探索音樂界限的實驗。萬幸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香港演藝學院,並取得香港中文大學的文化管理碩士學位。現於香港教育大學擔任古箏導師。

萬幸正為是次演奏會努力創作一首新曲,是古箏遇上豎琴之作,四年前她在意大利豎琴節中首次把兩者融合,印象難忘,「兩件樂器的音色和文化淵源不同,但彈奏方法類近,今次我邀請了豎琴家楊柳依和作曲家李家泰一起探索兩者的可能性。早前我到美國參加馬友友創辦的『絲路計劃』交流計劃,見識到一位愛爾蘭豎琴家把愛爾蘭民族樂帶到新境界,啟發我想創作一首既糅合古箏和豎琴的音色,又能把兩者之間的邊界變得模糊起來的樂曲。」

萬幸在五、六年前開始自學電子音樂,希望在非樂器發出的聲音上作出新鑽研,演奏會壓軸之作是古箏融合電音的《聲影墨色》,在動靜之間奏出氣象萬千的韻味,此曲在兩年前推出了音樂影像,是首部古箏X電子音樂X黑白菲林攝影X多媒體視覺藝術的作品,今次第一次現場演繹,將會混入多媒體元素。

萬幸活躍於與不同界別合作,2021年至今已發表了十多首作品,包括:委約作品古箏音樂影像作品系列「心‧弦」、博物館X表演藝術「炫技」系列《塵源》(箏與頌砵)、香港舞蹈團合作原創舞蹈詩《山水》、三度受香港藝術館委約創作展覽的主題音樂、與無極樂團合作《雪落茫茫》等意境音樂劇場。當中以「心‧弦」系列的觀眾回響教她感受最深,「我得悉此系列很受老人院和中學生歡迎,特別是糅合了電子音樂和書法的《箏跡》,能同時吸引一老一嫩層面的觀眾,實在叫人意外,這也代表康文署的推廣力量很強大。」

對於新穎的藝術元素,萬幸抱有冒險精神,「未來我想鑽研與多媒體互動的可能性。今年我參演了大館的舞蹈微電影《當下》,把古箏與踢躂舞結合,期待將來為電影配樂或演出。此外,我有意探索詩歌與古箏的互動空間,不限年代或地區的詩歌。近年我常到中學推廣古箏,發現認識古箏的學生比預期中少,激發我想從更多不同角度發掘古箏的多元面貌,能夠引起大眾對古箏的興趣,已算是在推廣箏樂的路上邁進一大步。」

「大會堂樂萃」系列:「曉月‧菱華」──許菱子、吳曉紅古箏演奏會
曲目:
箏重奏《漁舟唱晚》
獨奏《打雁》《曉月》《觴訴》(鋼琴伴奏)
箏重奏《春江花月夜》
獨奏《自在山雲間》《虞姬》(鋼琴伴奏)
箏合奏《戰台風》(鋼琴伴奏)
日期及時間:10月21日(星期六)晚上8時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票價:$220, $180
節目詳情:https://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Programme/tc/music/programs_1598.html
網上購票:https://www.urbtix.hk/event-detail/10553/

「大會堂樂萃」系列:「聲影墨色」──萬幸古箏演奏會
曲目:
箏與洞簫《出水蓮》
箏與長笛《漁舟唱晚》
獨奏《心‧不染》
箏協奏曲《蒼歌引》
箏與豎琴《陽關三疊》、(世界首演新作)
獨奏《雪落茫茫》
箏與電子音樂《聲影墨色》
日期及時間:2024年1月31日(星期三)晚上8時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票價:$220, $180
節目詳情:https://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Programme/tc/music/programs_1602.html
網上購票:https://www.urbtix.hk/event-detail/10557/


(節目資料由康文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