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中央肥胖可致冠心病 通波仔手術防血管栓塞

2019-10-29

Image description

近年香港人的健康意識提高,許多人也知道冠心病的形成與三高(高膽固醇、高血糖及高脂肪)有關,近年醫學界亦認為中央肥胖亦是冠心病的一大風險因素。一旦確診,部分患者須接受「通波仔」(冠狀動脈介入手術)來治療及防止發作,術後如能配合醫生指示,許多患者日後皆可避免復發,不需再作二次手術。

文:心臟科鍾一翹醫生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是冠狀動脈閉塞引致的心臟病,根據世衛(WHO)資料顯示,在非傳染性疾病死亡個案當中,以心血管疾病的數目最多,每年造成全球一千七百九十萬人死亡;冠心病亦佔香港心臟病患者死亡個案達66.6%。醫學界近年發現,都市人生活偏向靜態,尤其白領一族都是乘車往返工作,當中八至十小時坐在辦公室,回家也多是看電視、玩手機,雖則不屬傳統的高危因素,卻已知與冠心病成因相關。另外,香港人的飲食習慣傾向多油多鹽多糖,加上工作壓力沉重,不少人更有吸煙習慣,在多重高危因素之下,香港人於全球患上冠心病比率相對較高。

脂肪比例反映心臟病風險
雖然冠心病有若干不可逆轉成因,包括身體老化、遺傳及性別等;但仍有可逆轉的成因如三高、吸煙、運動不足、精神壓力大等,代表我們可靠自己努力減低發病機率。當中不得不注意的是「中央肥胖」,別以為BMI(身體質量指數)符合標準即代表健康,其實也需看脂肪比例。脂肪積聚腹部,反映器官的多餘脂肪較多,這是身體向我們發出的警號,代表有較高冠心病甚至中風風險。

要改善中央肥胖,預防冠心病,可從日常生活開始──運動是相當有益的免費藥物,除可改善中央肥胖,亦能降低壞膽固醇及改善血壓。一星期五天、每天二十至三十分鐘運動,已能大大減低患冠心病或三高的風險,簡單如急步行、緩步跑或熱瑜伽等,只要令心跳加快和有出汗感覺,都能達至燃燒脂肪效果。除此之外,市民如能保持運動,有助降低血糖水平;要是血糖已在邊緣狀態,可按醫生指示服藥,待水平恢復正常後有機會停止用藥。另外,運動有助減低血壓達10%至20%,血壓「擲界」的人士有望回到正常水平。加上運動可令腦部分泌多巴胺,幫助減壓,故此運動對預防冠心病以至提升整體健康均非常有效。

飲食方面,少肉多菜、減低油鹽糖脂肪的攝取比例、避免煎炒炸的煮法等,對心血管健康均非常有益。筆者亦建議早餐吃麥皮或穀物這類有較高比例的水溶纖維類食物,有助減低壞膽固醇(LDL)、增加好膽固醇(HDL)。進食深海魚如三文魚等,亦能改善三高指數。

手術與藥物相輔相承
高危人士如有家族遺傳或吸煙習慣等,應定期作身體檢查以了解自己的三高指數和心臟狀況。別以為年老才需注意心臟健康,其實四十歲開始就應進行詳細身體檢查,原因是冠心病有年輕化跡象,因此踏入三十至三十五歲後,宜與醫生商量是否須作心電圖、超聲波或電腦掃描等檢查。如果報告一切正常,可安排幾年之後再驗;一旦發現有異,應再進行針對性檢查和治療。

找出問題,就要採取行動。屬高膽固醇加上年紀較大,或是已知有遺傳因素的人士,即使膽固醇只是少許超標,亦可能需服降膽固醇藥,以防情況急速惡化。若然心血管已有阻塞,常見的預防治療是「通波仔」,醫生通過導管放進氣球,撐開動脈後,冠狀動脈支架亦會一同植入血管,以解決栓塞問題。最新趨勢是植入帶藥性支架,既可預防冠心病發,亦能避免將來血管再度收窄。術後患者仍需服藥,因為瀰漫性病變可令多條血管出現阻塞,單靠手術未能涵蓋處理。另外,支架始仍有機會令血小板活躍並再次造成阻塞,因此患者術後需服食兩種抗血小板藥,以減低血小板的活躍性,從而降低血栓風險。一年後支架成功融合,就可減至只服一種藥物,不過仍需長期用藥。

術後用藥助避免復發
曾經有位六十五歲女士,壞膽固醇指數已到7mmol/L,跟理想指標(<2.6 mmol/L)有頗大距離。她因為胸悶而求醫,檢查發現三條冠狀動脈收窄,需立即進行通波仔手術,術後服用他汀類藥物以降膽固醇。手術期間亦發現她的血糖指數偏高,因此亦需使用降血糖藥。經過手術和藥物治療後,病人的壞膽固醇已有明顯改善,加上她亦遵照醫生吩咐,注意生活和飲食習慣,所有指數均可回復理想狀態。筆者發現,她在服藥之前比較疲倦,精神不振;直至各項指數改善之後,身體變得健康,精神亦較佳,可見治療的每一環均非常重要,才可全面提升患者健康狀況。

從上述個案可見,完成手術並非一勞永逸;如果患者有高血壓,術後亦需服用降血壓藥物,避免日後血管硬化。若有糖尿病前期的問題,為了預防幾年後可能出現胰島素阻抗,或需提早服食降血糖藥物。此外,血管內的脂肪會形成垢漬,令血管壁愈來愈窄,因此必須盡快服食降膽固醇藥物,令血脂減到愈低愈好。

(資料由客戶提供)

PP-CVP-HKG-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