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電視台ViuTV開台,帶來若干新鮮事,比如說,搞了一個《粵詞越愛》的節目,由流行樂隊ToNick的隊員與THOR一起主持。至執筆寫這篇文字時,已播了兩集,首集主題是「口語化粵語歌」,次集的主題是「舊地重遊」。
能有電視節目願意把焦點放在粵語歌詞上,對於歌詞愛好者而言自是喜訊,何況內容看來頗是吸引。不過,單從首集來看,是頗有可議之處。
比如節目中說到許冠傑的《半斤八両》,謂其中的一句歌詞:「做到隻積咁嘅樣」,那個「積」字的意思是「疾病『生積』,有體形消瘦徵狀」。這個「積」字,網上有幾種解法,這節目偏偏選用最不可能的一種,甚是奇怪。事實上,這樣解釋根本不符「做到隻積咁嘅樣」那種非常自然的粵語語法,除非寫成「做到生積咁嘅樣」吧。應知道,許冠傑的口語粵語歌,語法上絕少要戾橫折曲!
節目中還提到「前許冠傑」時代的粵語口語歌《賭仔自嘆》,不過主持卻煞有介事的說帶紅這首歌曲的不是鄭君綿,而是電影《家有囍事》。其實《賭仔自嘆》一曲,在幾十年前已經是完全超越時代、世代以至地域的歌曲,是粵語人共有的記憶,《家有囍事》有沒有《賭仔自嘆》,實在「無關宏旨」。
具影響力作品
然而,歌曲是共有記憶,原曲作者、填《賭仔自嘆》的詞人及真正原唱者的名字,卻尚未是共有記憶。但近十年八年,以上資料都已齊備,稍為網搜一下便可得。可惜《粵詞越愛》卻讓這些基本資訊從缺,看來有欠認真嚴謹,也是不尊重表現。
事實上,《賭仔自嘆》就是時代的縮影。此歌原曲叫《載歌載舞》,是1948年首映的首部華語彩色電影《蝴蝶夫人》的插曲,是以先詞後曲的方式創作的,原詞作者吳一嘯,胡文森譜曲。《賭仔自嘆》的首唱者是大馬的華僑馬仔,歌詞也是他填的,是以詞中有若干大馬華僑才會明的用語,如「食更青」(是馬來亞地名的譯音呢)。1954年左右,《賭仔自嘆》從星馬地區傳到香港,很快風靡草根階層,也使香港的粵語流行曲生產路線大變,原本還崇尚原創、崇尚正經題材優雅文字的「本地粵語樂壇」,卻不得不改走諧謔鬼馬路線,何大傻、朱頂鶴、廖志偉等應命出陣!五六十年代的粵語歌「俗傳雅不傳」,相信馬仔這首《賭仔自嘆》亦是強力影響者。
《粵詞越愛》願意讓年輕觀眾認識這些早期的粵語歌歷史嗎?其實,四十年代戰時的香港就已有具深遠影響力的口語粵語歌,只是到現在已經斷代兼失憶。但作為香港人,這些舊歌是應該永記吧!
「自己精乖經濟又夠派,周身摩登內裏有古怪,有時冒充音樂界,去到嚤囉街,舊貨爭住買,牛頭褲短,完全用爛布改埋。恤衫又靠執,鞋就着舊鞋,總之樣樣充硬晒……」(調寄《漁歌晚唱》,與《話畀家鄉知》同一曲調)。
這是戰時名曲,幾乎人人會唱,歌名叫《窮風流》。戰後,其歌詞曾移用進叫《錢作怪》的粵曲,由白駒榮和小燕飛合唱,於是歌詞繼續熱唱了多年。七十年代,鄭君綿等歌手曾灌唱過歌詞有所更新的版本,改稱《經濟又夠派》,可惜時代已變,已非戰時或戰後物質匱乏歲月,故不復流行了。
文:黃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