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風箏與線之間 - 國畫收藏家曾國和

2016-11-07

Image description 曾國和© 2016 圖片由佳士得提供

佳士得本月舉行秋拍,同時舉辦佳士得250周年【春華秋實—中國近代書畫百年】展覽,全部作品不作銷售,志在推廣文化及教育。展覽藏品都由一人借出。他是誰?「秋齋主人」曾國和也。

大畫家吳冠中在臨終前,將大量重要作品捐予新加坡及香港。吳冠中作品在星洲一直備受追捧,而其實吳的成名,或多或少要歸功於曾國和──1979年,當時還在新加坡當年輕記者的曾國和到訪北京,當他看到榮寶齋的精采國畫,生出把它們帶回星洲展覽的念頭,幾十年過去,他不但成了著名畫廊東主,也是著名的國畫收藏家本來在中國大陸不受重視的吳冠中,先由新加坡走紅,名聲再傳遍世界。吳冠中以「風箏不斷線」來形容自己追求的境界──既要創新,得藝術專家點頭叫好,又不脫離群眾。風箏與線的拿捏不容易,除了藝術家努力,另一個關鍵,就是有像曾國和這樣的伯樂。

三張吳冠中¥2400

Image description 吳冠中 (1919-2010) 《歡騰之夜》(星洲秋齋珍藏)

Image description 陳少梅(1909-1954) 《秋山聽泉》(星洲秋齋珍藏)

談到抽象畫、無形象這兩個概念,吳冠中生前認為「無形象是斷線風箏,那條與生活聯繫的生命攸關之線斷了,聯繫人民情感的千里姻緣之線斷了。」「作為探索與研究,蒙德裡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是有貢獻的,但藝術作品應不失與廣大人民的感情交流,我更喜愛不斷線的風箏」。

在這篇文章中,吳先生認同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的牛津大學教授邁克•蘇利文對「抽象」和「無形象」這兩個重要概念的分析——抽象是指從自然物像中抽出某些形式,一如八大山人的作品、趙無極的油畫和吳冠中的《根》;無形象則與自然物象無任何聯系,是幾何形,純形式,如蒙德裡安的作品。據此,吳冠中進一步認為:「無形象是斷線風箏,蒙德裡安是有貢獻的,但藝術作品應不失與廣大人民的感情交流,我更喜愛不斷線的風箏!」

曾國和跟吳冠中相交多年,他很記得,想當初是怎認識這個後來揚名立萬的大畫家的,1979年他當記者到北京採訪,順道參觀了榮寶齋,有了把國畫帶回星洲開畫展的念頭。後來他果然成功把畫帶回星洲開展,也成了榮寶齋代理,開始了幾十年的經營畫廊生涯,「我印象很深,是我去榮寶齋買吳冠中的時候,那是1981年,我說這裡三張(吳冠中的)畫全都要了,當中有大的有小的,價格很平宜,其中一張¥600,全部¥2400,還有打折。他(榮寶齋)說:『你買這個幹啥?這不是中國畫呀』我說沒關係的,我那邊的人會喜歡!」

一口氣買七十張吳冠中

Image description 1990年5月,吳冠中到新加坡飛禽公園寫生。

結果吳冠中的畫果然在星洲大受歡迎,也可以說,他的藝術一直在國外比在國內更受歡迎。「他自己說,我的畫必須從國外打進來。這證明說,國內的阻力很大。傳統的看:你這是什麼畫?」曾國和:「吳冠中自己說過:我的繪畫是中西方的混血兒。他畫的是不一樣的,這是一種改革,但要被別人認同還是需要時間。他回國路不平坦,很快就發生文革了。文革期間,吳先生的畫是不簽名的,簽了名絕對假。因為四人幫說過:人家種了一百畝地,都沒有寫半個名字,你畫家畫個畫,有什麼了不起,還要簽名?他親口告訴我的。而且當年不能公開畫畫,誰給你板畫呀?所以都用破破爛爛的板來畫。

「吳先生還算好,因為他後來有去海外展覽。他自己認為我的畫必須從國外打進來,因為國外更容易接受我,中西接合的方式更多人能理解。林風眠就因為早了一些,運氣就沒這麼好。不像吳先生有西武邀請去展覽,大英博物館請他去展覽Coverage很多,更多人能認識他。」每個畫家的命都不同,吳冠中如果沒有遇到曾國和,命運也許又不一樣。

二人相交多年,到了1990年,曾的新華美術中心成十周年,「我就請吳先生過來開畫展,他太高興了。我一口氣就買了七十張畫,當時我住前門飯店,地上放滿了他的畫。晚上他打給我問我:你買這麼多,如果賣不出去,那怎麼辦?我說:你放心,餘下的事情由我來弄!結果在新加坡一開畫展,就很轟動。後來,星洲出現了幾個吳冠中藏家,每人收藏都過百張,他們都是受西方教育的。」作為畫廊經營者又是藏家,曾國和只聚焦收藏及經營1840年開始至吳冠中(2010年)的近現代國畫,1840年前的畫他不藏,「我不是說明清畫不好,但後來出來這些畫家在創新,而創新並不容易的!1840年是鴉片戰爭,從這年以來,因為有外國進來,在社會引起變化。在那時候也有藝術家到外國了,林風眠、吳冠中、徐悲鴻去留法,有一半人去了日本,兵分兩路,把西方優秀的東西拿來發展。」曾國和說,由當初開始他就覺得,吳冠中留過法國,其表現形式、色彩更現代,他自己喜歡,新加坡既是現代城市,也會喜歡,「新加坡不是說一定要接受傳統的東西。」事實證明眼光很對。

琴棋畫畫,詩酒花茶

Image description 齊白石(1863-1957) 《白石老屋舊日圖 》(星洲秋齋珍藏)

Image description 李可染(1907-1989) 《革命搖籃剛山》(星洲秋齋珍藏)

去年,新加坡國家National Gallery舉辦大型的吳冠中展覽《大美無珢》,曾國和表示,吳老師在臨終前幾年,將重要的作品都捐給星洲美術館了。「他自己住北京呀,為什麼不捐北京美術館?上海、他老家浙江美術館?香港他也捐了二十張。吳先生非常客觀,他覺得自己的作品在這邊交流會更多更強。」談吳冠中他可以談大半天,曾國和說:「吳先生是南方人,對藝術非常炙熱。他其實自己很怕自己的畫作不受觀眾接受,他寫過文章風箏不斷線,線是Connection,如果線一斷就沒用了,他說過兩句很有意思:群眾鼓掌,觀眾點頭,那就超越古人了。」

曾國和喜歡近今畫派的創新,只收集這一塊,但再新的當代水墨呢,他謙稱還沒有能力去看透。他強調他們都畫得很好。其實他一生的追求,也有與吳冠中風箏不斷線有類似之處。

時間回到1979年,他當記者到北京採訪,意外地愛上國畫,成了一生事業。「我去中國比較早,1979年我在《星洲日報》當記者就受邀去訪問,當時四人幫剛下台,中國很想讓國外認識當時中國的狀況。中國、星洲當年也沒有建交。我們搖筆桿的,都喜歡看畫廊、文學家啦、文化這一塊有關連。之前我就知道北京榮寶齋,歷史非常悠久,成立於1672年。它變成了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畫廊,成為中國畫的一個重要窗口,當年中國的購買力非常低的,但七十年代香港、台灣、韓國、新加坡這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非常快,購買力跟經濟發展是有關係的。」他回憶起當年:「所以那時候,我看了這麼多精采的作品,都是原作,我心裡非常激動。我心裡面想,如果能把這些畫作帶到新加坡展出一定會很轟動,第二年我就去了北京榮寶齋敲他的大門。其實當年我去一趟中國不容易,當年新加坡還管得很嚴,你要去共產中國都會被請去喝茶,問你去那裏?見了誰?為什麼去?新加坡是東盟最後一個國家跟中國建交的(按:1990),她非常謹慎。到了北京,我就跟榮寶齋說:你想不想把畫家介紹給新加坡?他們考慮了幾個月。」

幾個月後,畫展成功辦成,96幅帶到星洲的國畫,賣了93張。這改變了曾國和及一眾畫家的一生。幾十年過去,要他形容畫壇的變化,他說只能講句:翻天覆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是持續增長了,畫家的交流次數是愈來愈頻密。三十年來我們做了150個畫展,早年的畫家挺苦的。一是賣畫很難,二是你必須要有知音人,三是你要有購買能力呀,這很實在。」他的收藏,只從1840年開始收起,「1840年鴉片戰爭開,1840年也剛好是任伯年出世,西方是梵谷出生。當年出生這兩個大畫家,但他們的價格起碼差五十倍,不是因為東方人天分低,是經濟實力的問題,西方很早就工業革命了,我們顯然是慢一些了。」作為華人,即使不是中國人,他還是有點民族主義情緒的,「我本身是受英文偏重的教育,但我爸爸是潮汕移民。我本身對中國的琴棋畫畫,詩酒花茶都有興趣。」

收藏家有智慧不夠,還要有財

Image description 徐悲鴻(1895-1953) 《猛獅側目》 (星洲秋齋珍藏)

「自古收藏都在中原,上海或江浙、或北京,但我們在五千里外。」曾國和談到自己另一個身份:收藏家,他一直謙稱自己基礎不夠,更重要的是錢財不夠。「自古以來收藏群分,有智慧是不夠的,還要有錢。張伯駒先生是北京四公子呀,一三五玩鳥,二四六玩書畫,玩到這種地步。」財力不夠,當遇見心愛的作品,留下的就只有遺撼,「徐悲鴻《放下你的鞭子》是在新加坡畫的,十萬塊星幣,放在我家裡一晚,沒錢呀。2007年它在蘇富比賣掉,7,000萬港幣成交。」他說:「我錢常常不夠,買畫還要押房子。難度在那裡?因為我沒有企業,我不是地產商老闆,所以看是容易 ,但這是我的興趣。我通過以畫來養畫嘛,如果說是收藏兩個字,我是絕對先天不足的,沒有太大的基礎,但我收藏的年份比別人久一點。」

曾國和的收藏,當然不只是久一點,他透露,每次收一百張畫,就把好的三張留下來,「十張畫裡面可能只有一張畫得好,張大千十張潑彩,可能只有一張是精采的。要成功一張,不容易啊!所以我很努力,來一百張畫我偷偷收三張,一百個畫展你就累積累積。」他說起時嘴角不其然地笑:「我自己收的理念比別人清楚,我要收誰?收什麼?那裡開始? 那裡結束?過程中,到現在也三十多年,好畫我是捨不得賣。非不得矣才賣,但有條件又買回來,我曾經賣過一幅李可染給佳士得,七十萬港幣賣出去,到後來我是一千六百萬買回來!我不敢說自己收得比較好,只算是比較整齊。」

談數十年收藏買賣,問他有沒有一件藏品特別驕傲,他說:「沒有一件是特別特別的驕傲,只有很多很多的遺憾,所以遺憾是說明了收藏需要很有錢。」這麼一個收藏家,來到2016年,他要公開自己多年來的收藏了。「畫買回來都進庫裡面,十五年後才看。但畫要陳列才有意思,所以這次要亮一亮。」今年達花甲之年,他對擁有也看得比較放鬆,問他作品賣嗎?他答:「這些畫都由我得之,所以都由我遣之。這句話是王世襄先生講的。因為這些畫我都享受過了,它們跟我翻山越嶺呀,已享受了它的樂趣了,近今畫派的畫家我大部分都擁有過了,如果有一天蓋棺論我,我自己認為,作為收畫的經營者,我是有所作為的。」

春華秋實——中國近代書畫百年

日期:2016年11月24 – 28日
地點:香港灣仔港灣道1號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展覽作品件數:逾80件

佳士得全球250周年,秋齋會精選250幅作品製作成兩本圖錄。
展出畫家:齊白石、任伯年、吳昌碩、林風眠、吳冠中、張大千、徐悲鴻、李可染、吳作人、黃永玉等

文:何兆彬 圖:佳士得提供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