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Art Issue (5):藝術在乎相遇

2017-03-17

Image description Spring Workshop前Director、特約策展人Christina Li(李綺敏)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

正當香港的藝術市場更加興旺,Art Show越辦越大,M+快將建成,身處黃竹坑的Spring Workshop卻踏入最後一年,年底就會功成而退。這故事的源起說來超現實,一名外國音樂家來到香港,迷上本地藝術圈,發現此小島乏缺的是藝術空間及駐場計劃,於是斥資成立Spring,定下五年計劃。

香港有條件成為Art City嗎?五年過去,他們收穫如何?

LJ:《優雅生活》CL: Christina Li(李綺敏)

一早定好做五年

LJ:驚聞2017年是Spring Workshop最後一年了,這計劃本來就定好做五年嗎?

CL:Mimi(創辦人Mimi Brown)開始做這空間時,就計劃好做五年。有些事情有限期,大家會出盡全力。作為藝術空間, 我常覺得有些空間因歷史責任,一直做會有身份危機。我覺得任何事都應該Organic,而不是永遠下去。因為有時限,我們希望每個Project都有意義。例如我們跟Michael Leung做HK Farm的計劃,會考慮怎樣使用這空間及時間。那一年,我們到了新界,取了些泥土過來種植,用這個來講土地問題及種植。通過計劃,我們請了參與者來這邊五日,又印了一百Set Kowledge Kit,寄給不同的機構。有人問我們為何要做Urban Farming,文化是廣闊的,我們想通過文化及藝術來表達。又因為我們有五年,有這個自由去做。

LJ:能否談談Spring成立的初衷?五年快過去,有做到嗎?

CL:Mimi是音樂家,最初她來到香港,想看看音樂圈,但吸引到她的是藝術圈,覺得好有活力。她開始想,我除了資助像AAA、Para Site,還可以怎樣支持本地藝術?她去了問Para Site,怎樣可以幫到手?答案是「空間及駐場計劃」,當年Para Site還在上環(普仁街),地方好小。Mimi想不如我自己做一個有多功能空間、做駐場(Residency)計劃等等的吧。所以開始時,這邊是給予大家空間及駐場。當年大家對駐場還是很陌生,但過了幾年,可以見到它滲透在其他計劃中,而且開始做Process-based(過程為主)的藝術,而不只是Output-based (成品為主)。我們著重給大家看過程,而不只是要展示品, 這跟駐場的想法好緊扣。開始見到其他空間有相類似的想法, 已經是做到我們最初的想法了。

做Spring這幾年,令我想到人的互動好緊要,講Space,最重要是講Encounter(遇見)。觀眾怎Encounter一個作品?一個觀眾怎樣Encounter另一個觀眾?我來之前,沒有這個想法。

Image description Ming Wong spaceship by glenn eugen ellingsen

私人出資

LJ:Spring是自人出資的,這有何優點?

CL:私人出資好有趣,尤其在香港的文化生態下,它不像例如ADC的計劃──你一定要找到300個觀眾,有滿足一定的框架。我們可以好自由的去做自己想做的。Spring每一次做的, 都是跟香港有關,有時是帶一些人來香港,有時是跟本地社區有關。例如有一次Ming Wong(新加坡藝術家)來港,他對粵劇好有興趣,但同時她發現亞洲電影好少做科幻電影,於是想到把這兩者碰撞,花了三個月去電影資料館瘋狂看電影,找了好多電影學者,又去看粵劇,成果是一個講座表演,展示他的分享。做完了,Para Site也對她產生興趣,結果邀請她在此也做了一次Film Installation(電影裝置)。事件還有第三部,M+ 再問她是否想做粵劇,不如找人寫歌詞。本來好像很簡單的一個想法,結果孕育了好多想法。

LJ:你會怎比較香港跟其他藝術城市?香港的藝術圈欠了/需要什麼?

CL:8-9年前,我離開香港到了荷蘭。如果問香港現需要甚麼?我覺得Funding System(資助系統)要重新思考,作為Funder(資助人),怎樣支持香港的藝術生態?我搬到荷蘭, 是因為當地很重視人為主,藝術為主。他們有一個基金,是專為新晉或已出道藝術家的,審批好就給你兩年生活費。因為荷蘭覺得,這個人有這才能,需要支持,這就是為何荷蘭能吸引這麼多藝術家的原因。你甚至可以形容他們重視人是創作資本(Creative Capital)。現在再用舊模式──用展覽來做資助藝術家,是不合理的。

LJ:離開香港再回來,你怎比較香港這些年來變化?

CL:我在Para Site做展覽,是工作來資助自己放假去看展覽, 一放假就去歐洲,看一個又一個展覽。記得當年在香港看Museum級數的品,就只有去拍賣會。現在多了很多世界級的藝廊,要看也不用都去歐洲了,情況很不一樣。M+這幾年建好Pavilion,一直在做展覽,雖然一年只有一次,但每次都做得好好。
香港不是不夠Museum

LJ:你會怎期待香港往後,藝術的變化?

CL:我期待教育方面會再好一點,例如Art School。當年香港還沒有浸大Visual Art學科。另外,是否有另一些想法去教育藝術?可不可以再多一點不同風格的教學?怎樣去培育藝術呢, 而好過做Promote(宣傳),不是做了產品出來才Promote,這些討論是不夠的。像荷蘭的文化政策就很有趣,有些兩年駐場計劃,是公開給大家申請的,你會擁有一個Studio,他會邀請著名的策展人、藝術家來跟你對話。可能是Hans Ulrich Obrist (著名策展人)來跟你對話,問你尖銳的問題,這是很有趣的想法。

LJ:現在人人都說香港是Art Hub,那香港怎能成為一個真正的Art City?

CL:我覺得香港是Hub,Hub跟City不一樣,做交易的只是Hub。Art City是一個藝術跟生活緊扣的,不是Event Driven 的,我會覺得去Museum是日常生活之事,在不同層面都會見到藝術,像紐約、倫敦是大家會買機票去看藝術的。有好多文化活動,你要到當地才看到。他們假日會說:不如今天去看看展覽。香港是因為不夠Museum?不,到底我們的退休人士會去看畫展,還是留在家裡看電視?這很重要。g

Image description Ari Benjamin Meyers (photo by Ricarda Spiegel)

《這是一種呈示,不是一個展覽 》
今個三月,重點不是展覽,而是表演,注意名額有限。留位請以節目名稱作標題,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這是一種呈示,不是一個展覽 》開幕表演
2017 年 3 月 11 日(六)
下午2時至4時正
南港島藝術日 x 巴塞爾藝術展開幕
2017年3月23日(四)
上午10時正至下午3時正
Music and the Museum
一場作曲家及藝術家Ari Benjamin Meyers、
藝術家楊嘉輝與Spring工作室總策展人李綺敏之間的研討會。
上午10時正至11時正

文:何兆彬 圖:Ben T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