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Art Issue (6):姚謙:亞洲的藝術收藏才剛開始

2017-03-20

Image description 姚謙

姚謙這個名字,在華語流行音樂界裡響噹噹,他早在92年就替王菲填〈我願意〉,同時任製作人、音樂經理人。經典作還包括辛曉琪〈味道〉,被稱為最懂女人心的詞人的他,歷任多間唱片公司高層。近年減產,名字開始出現在藝術界,原來姚謙90年代就開始收藏藝術品,今屆Art Basel Film展區,就會放映關於他收藏的影片故事。今期我們談Art & the City,以城市為個體。但姚謙不這樣看,一談藝術,他就談整個亞洲,以華人為核心。

LJ:《優雅生活》 姚:姚謙

永不超生的十八層地獄
LJ:今屆Art Basel Film展區首映關於你的收藏故事。這部影片的製作緣起是甚麼?你又希望拍攝能夠傳遞甚麼訊息?
姚:首先,謝謝Art Basel 的邀約,《一個人的收藏 My dear art》這部紀錄片,其實是來自於我想支持紀錄片年輕工作者的動機,因為我之前特別喜歡看紀錄片,台灣這群紀錄片年輕電影工作者也特別感動我。在選題的時候正好我出版了上一本書《一個人的收藏》,這組工作人員之前的工作是文學類,而他們想區隔開來,就挑了藝術類。整個拍攝過程,我主要是把人脈資源介紹給團隊,並不是以我的收藏為主題介紹,拍了更多是亞洲美術內的人。

LJ:近年多放了時間在被你稱為「永不超生的十八層地獄」的藝術裡,為什麼?
姚:很喜歡你說「永不超生的十八層地獄」來形容藝術的收藏(笑)。的確,這是個很可惡的愛好,不過,我這二十年來、從1996年開始收藏,在收藏之前就一直就很喜歡藝術,當我在96年開始,知道我可以收藏、有這個經濟能力,慢慢到現在收得比較多、收比較大金額的藝術作品,我在藝術收藏上確實得到很多豐富的享受。因為,我覺得藝術收藏對我最重要的影響是「促進我閱讀」,藝術,是一個最好的時間、感想、時代的紀錄。因為我在收藏一件藝術品之前會做很多功課,那些功課就是勤讀美術史、各個藝術家資料,以及作品本身背後的時代涵意、哲學涵義、文學涵義等。收藏,反而是在二十年來,支持我更多、更廣泛閱讀的一個方法,所以我就掉入這「十八層地獄」裡了。

Image description 紀錄片《一個人的收藏 My dear art》

台灣藝文的起落
LJ:作為台灣人,怎看過去二十年台灣的藝術界發展?有朋友說從前台灣在藝術各方面都領先香港,只是沒有追上步調以至如今落後於形勢,你怎看?
姚:我的紀錄片其實不單單只從台灣的角度,更擴散在亞洲、以華人為核心,那牽涉到的有在亞洲,台灣、香港、中國、星馬以及日本的一些收藏家、藝術從業人員。影片中台灣部分, 還有一位我很好的朋友,是台灣重要收藏家的一些拍攝。台灣其實隨着經濟水準、時代和審美的改變有很大的變化,這也是為什麼我想透過紀錄片來記錄這些藝術工作者的工作。

最後選擇藝術這個項目也是在共識之下,因為我覺得由文化圈的人來看,比我身在藝術圈、收藏者主觀的看會很不一樣。而這部紀錄片,導演徐浩軒特別的好,他之前拍攝文學紀錄片,少年遊余光中記錄片特別打動我,他完全不灰色、不艱澀,然後比較開朗、明亮的看一件事情。其實,從紀錄片裡我也得到很多,且還是覺得亞洲的藝術收藏才剛開始, 不要憂慮的太早。

台灣所以之前在藝文、藝術文化方面較為領先整個華人地區, 我覺得可能跟早期國民黨重文官系統有些關係,在當時環境對於文藝的部分比較鼓勵,所以從70年代之後的詩歌、文學,到80年代的電影、90年代的流行音樂、廣告等,都是在充滿文藝氣氛的社會環境下造成的。但最後的衰退,可能也跟官方或民間對於藝術文化的不重視有關。

譬如來說,這些年來台灣的文字閱讀嚴重衰退,而中國卻是往上提升的,另外,藝術活動、文藝活動在經濟衰退時,更造成重大影響。而相對來講香港,其實香港的技術人才很好,像舉辦博覽會、藝術展覽時,香港可以快速、精準又專業地搭建一個展覽場、並做好燈光調配,這些作業人才是很齊全的。還有音樂活動、演唱會等,幕後的支援人才都很好、又專業,再加上香港是開放的港口,這是都是優勢。

LJ:對台灣的藝術界有何願景?
姚:嗯⋯其實現在我不會單純只站在台灣立場想,我更覺得藝術應該沒有太明確的國界,但是難免會站在整個大華人的角度去期待,這也是為什麼《一個人的收藏 My dear art》紀錄片會發生。我的目標也是期待,在面對藝術的時候,更多回到創作的內在,不單只有商業價值,當然我完全不反對商業。拍攝紀錄片同時反映我對藝術更開放、覺得更可以面向大眾共享的狀態。

台灣的藝術我覺得有很大部分要影響的是,大眾審美的再提升。台灣現在到處充滿溫情的小清新,但是對於跨越台灣格局,更大的一些偏文學、哲學甚至更國際化的美術,無論從政府或民間角度都不是那麼熱衷;前陣子有一個很重要的大展覽,就因為內部黑函而縮小了。其實,最重要的是台灣內部心態調整、群眾和社會環境的調整都是很重要的。

Image description

收藏滿足閱讀 滿足思考
LJ:你稱自己為平民收藏家,在如今這個藝術品價格飛升的時代,還能夠做到平民藝術家嗎?
姚:這題我特別喜歡,再重述,這也是為什麼我拍紀錄片《一個人的收藏 My dear art》的最大原因,藝術應該是面向群眾的、收藏也是。而收藏經常對一些比較高調的富人來講,是在突顯他的消費能力,用消費能力在突顯他迎向群眾的品味。事實上,收藏只是滿足自己的閱讀、滿足思考,或者對照自己生活感想的方式,沒有錢的限制。當立點在此,就不會被潮流宣傳影響你的收藏方向。

在紀錄片裡面,我們也採訪了東京的宮津大輔,有名的原因是,他是中產階級的收藏家。在影片中看到,他很樂於分享, 也讓藝術成為生活中的一塊。其實藝術收藏更多是在精神上的滿足,這點是很重要的分享。

LJ:從前港人都自嘲是「文化沙漠」,近年搖身一邊成為了「藝術中樞」(Art Hub),你對香港藝術界的印象,又一直如何?
姚:香港是文化沙漠早期這個說法,我覺得是一個比較嚴厲的批評。我必須說,香港終究是個港口,然後在這個彈丸之地,經常容易聚焦在某些表象的事情上,有時候會覺得這些表象的事情不夠有藝術文化深度,但這不代表香港沒有藝術氛圍。事實上,香港還是有很多文學、藝術創作者是深刻的,只是目前為止,我是覺得香港在支持自己香港的藝術家上面,還沒有成為一個很大的風氣,所以讓我們在香港看不到一個好的藝術家。

文:何兆彬

《一個人的收藏》放映時間:
2017年3月20日(星期一)
全球公映:下午4時30分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演講廳2 時長:142分
(播映完畢後,藝術藏家喬志兵將與電影製作人姚謙進行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