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Art Issue (9):日本和食器 藝術融於生活

2017-03-22

Image description 二階堂明弘Akihiro Nikadou

Image description 児玉みなみMinami Kodama

Image description 長谷川泰子 Yasuko Hasegawa

藝術家終日探索可能性,但再多可能性,藝術市場告訴你,超過八成的藝術品交易都是平面畫框形式的,即繪畫或攝影類。其他雕塑、裝置等等全部加起,才佔一成多。那麼有沒有藝術品不是掛着欣賞,用於生活的?日本人著重美藝,而美藝就存在於生活之中。和食器文化興盛,每年各省市都舉辦陶藝市,潮流雜誌也一直有所報導。港人Jessica兩年前在橫濱認識了「陶藝主義」的年輕陶藝家,正集合物資送到地震的東北,遂替他們做起義工。今年組織陶藝家來香港辦展覽,展覽期分成四季,橫跨一年。那麼,藝術是否真的可以融入生活?

LJ:《優雅生活》二:二階堂明弘Akihiro Nikadou
M:児玉みなみMinami Kodama
長:長谷川泰子 Yasuko Hasegawa

Image description

陶藝家不同陶工

LJ:和食器在日本文化裡面,是日用品,還是介乎藝術與日用品之間?

二:日本人一般都把它們分得很清楚,但在我而言,不需要分得那麼細。我們陶藝家想法稍不同。藝術有很多種類,雕刻、繪畫在藝術家完成之後,就完成了,但陶器不同,它完成後可能還會被用上一萬次。我們的作品基本上是設計給大家使用的,但若是純觀賞,也不錯啊。

LJ:像你們,陶藝家在日本的身份如何?

M:一般人叫我們陶藝家。但我在京都,工藝事較熟悉,當地中小型公司仍聘有陶工,即是職人,他們在陶藝製作上會有分工,而我們會由一人之力,由設計到拉胚、燒窰,甚至販賣都是自己負責,以表達出自己對陶藝的想法。

LJ:那你們對陶藝各有甚麼想法呢?

長:我會做裝置,做比較不實用的陶藝,因此跟其他陶藝家稍有不同。但因為我喜歡烹飪,也喜歡做食器,希望把喜悅也帶給大家。

二:我在高中沒有什麼想做,也不大知道自己前程如何,當時日本正經歷經濟泡沫,社會要求人人都高學歷才有幸福生活, 但若我走此路,一定不會有個快樂人生。人的價值就是這樣? 我不相信,思考時想到泥土,泥土來自大地,人人都會接觸,若做起陶藝甚至有可能留芳百世。我很任性,因此沒有去拜師,也沒讀過美術大學,但去了讀三年制陶藝學校,畢業後就到教室教學生,再做了兩年開始了自己的陶藝室。

M:我在京都出生,父親做茶,母親做西陣織(刺繡),我從小也以為自己會做工藝。有一陣子父母都出外工作,家中沒人,我就想是否可在家中工作。讀完高校,父母想我入一般學校,但我入了美術學校,發覺自己也喜歡陶藝,當初老師覺得我有天份,都鼓勵我都做擺設類的陶藝。其實我在大學有接觸過陶藝、漆器,早年的陶藝包括花瓶等等,但近年想到常一人在家中,自己開飯,就開始做和陶藝食器。

LJ:那在日本,喜歡陶藝的朋友又是什麼年紀?什麼族群?

太年輕的朋友都買大量製作的器具,因為手作工藝要貴上很多,但隨着年紀增長,及消費能力上升,人就會開始欣賞。我們的作品都會有現在潮流雜誌報道,社會文化很推崇,全日本也有陶藝市,一年最少舉行兩三次,每次都有幾十萬人次出席,而每星期城中也有陶藝市集,人們會追尋自己喜歡的陶藝家。

Image description 児玉みなみMinami Kodama 父母皆為京都職人,早年在京都完成學業,經 過長時間對發色的嘗試,決定放棄過往使用釉 藥的模式、以「紅」作為主題,創作出充滿晶 瑩透明感的「紅系列和食器」。

年少時的美感啟蒙

LJ:那這種喜歡美藝的文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養成?對美感上的最早啟蒙,有何記憶?

二:小學時,爸爸喜歡和食器,我記得有一個同學的爸爸是做陶藝的,當時爸爸跟我去他家中選陶器,當時第一隻令我有感覺的陶器,是一隻沒上釉的陶器,放了在庭園角落,它是略有瑕疪的,當時父親問它這隻要多少,他答5,000日圓。爸爸覺得有瑕疪,不喜歡,但我對它的記憶很深刻。

M:日本有「盆節」,是一個13-15日的節日,我記得有一隻盤子,是白素色的,每年只取出來用一次。媽媽做西陣織,家中從小就有這些器具,也由於爸爸做茶,小時候接觸好多食器。而且我們小學畢業會互相送禮物,會舉辦陶藝大會,手捏陶器送給同學們。

LJ:作為陶藝家,創作或生活上,有何困難和挑戰?

二:從前我讀書時,學校也偏向做藝術,而較少做食器,有人會覺得食器不入流。但我思考下,認為日本茶道這麼講究,大家都認同是藝術,那和食器方面自然也一樣。
長:我喜歡做花瓶,也喜歡做和食器,二者本質一樣,挑戰在於當我要做較重藝術性的作品時,怎樣執行呢。

M:我在京都有修讀專門學校,在我身邊,不少朋友都要承繼家業,而我多少有跟他們比較:他們知道自己的路向,但我只有一人,有一陣子多少會迷茫。母親本來想我入大公司,要一份穩定的工作,因為父親做茶後來公司倒閉了,但我一直堅持,後來他們也管不着我。

LJ:剛才談到在日本大家都喜歡陶器,在此層面,政府可有什麼推動的角色?

二:在日本,因為好多年輕人出城市工作。有幾百年陶藝歷史的縣市會開辦「陶藝指導所」,教導大家,但希望你學完會留下來工作,好使產業能夠有傳承。另外,在日本有一個叫尊稱,叫「人間國寶」,不同工藝者都可得到,地位很高。得此稱號者首先要入會,當中有高級的比賽,經歷很多年後,江湖地位很高就可能得到,而且人數有上限,要每一人去世才再提名一位。

Image description 長谷川泰子 早年創作較多概念性及擺設類作品,這兩年開 始創作和食器。曾擔任東北藝術工科大學Art & Design 非定期講師一職,視器物如祭壇,作品 曾被形容為「神器」。曾以「Barrier」為題,創 作只有約0.2毫米厚度的白陶泥作品,探討和思 考人的內心,社會的憂慮和不安。現有作品有 兩大風格,一為較實用的和食器,另一類較著 重概念性。

欣賞陶藝 重視五感

LJ:那麼,像你們這麼年輕,出道後怎樣讓更多人認識自己?

二:我以舉辦個人展覽為主。但除了展覽,我希望連合茶道、花道等不同朋友,也會例如找來花道的朋友、和菓子師傅表演,我在這方面是日本較早開始做的人。我開始後,在日本也多了年輕人做類似的活動了。

M:我們在台灣也有參賽,與別人合作,也開個展。近日因為我跟二階堂先生一起合作,令我更覺得要走出來。二階堂是很有影響力的人。

長:從前我做花瓶多一點,做食器只有兩年多,我希望之後能多點出外,而不是只在店內賣陶藝。自從二階堂成立了「陶藝主義」這個協會,將年輕陶藝家聯合起來,認識不同的買家、Gallery。另外,參賽也是其中一個方法。

LJ:日本陶藝有何特色?怎樣去理解?

二:香港人生活節奏太快,要大家很快認識,並不容易。但香港人的情報發放很厲害,接受能力也很高。再加上香港人的料理很多元化,食器跟料理相關,變成接觸的機會很大。日本人尊重大地,陶藝由泥土造成,只要大家有時間去認識,港人是會接受的。昨天我們在大學講Talk,有港人說到自己常常吃即食麵,但我會說其實我自己也常吃即食麵,用和食器吃即食麵,生活本身就被美化了。但要形容日本陶藝風格有點難,因為每一款食器都有不同感受,我們會鼓勵大家不只要看,還要觸摸它,我們重視五感,細心感受,就會感受到它們的美。

Image description 二階堂明弘 一眾年輕陶藝家之中的核心份子。2010年於益 子創辦「陶ISM」(陶藝主義)作品主要透過高 溫、以日本稱為「燒締(不上釉藥)」的創作 方法為主。他希望讓土壤散發自然美,器物形 態與質感同時展現當代粗曠風味。近年衝出日 本,在國際間舉行超過十次展覽活動,地點包 括日本、紐約、巴黎、台北、上海及北京等。

LJ:在你們心中,怎樣是一個藝術城市?要成為藝術城市,有何條件?

二:怎樣是一個藝術城市?雖然我還沒去過巴黎,但巴黎就是一個。藝術城市要同時接收及發送,好像一個資訊中心一樣, 也會認同其他地方的文化,例如京都文化就很強。

M:我覺得香港就好有特色,可能因為曾經是英國殖民地吧, 什麼都混得在一起似的,空間感也不同。香港人要珍惜自己的所有,再融入新的事情。
二:東京也遇上同一個問題啊,因為奧運,所以不斷建新建築。東京是好地方但不是好的藝術城市。

M:京都也想過現代化發展,但後來就放棄此路了。京都開始要少一點的電燈柱,也開始了建築高度管制。
長:數藝術城市當然要數巴黎。但香港也很有趣,香港是港口,又曾經是英殖民地,吸收地很強,具柔軟性,只要再創造一些新事物,就更有趣了!

《日日和器》香港藝穗會 x 日系新銳陶藝家展覽
展覽將分四季展出:
春(即日起至5月31日):
児玉みなみ(京都市)、長谷川泰子(橫濱市)
夏(6月1日-8月31日)
和田山真央(大阪市)、伊藤千穂 (名古屋市)
秋(9月1日-11月30日)
Keicondo(笠間市)、大澤哲哉(多治見市)
冬(12月1日-2月28日)
安達健(橫須賀市)、岩下宗晶(益子町)
地點:香港藝穗會冰窖
地址:香港中環下亞厘畢道 2 號

文:何兆彬 圖:Ben Tam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