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藝術】韓國藝術家徐道獲 漂泊中建立家的感覺

2017-04-12

韓國知名當代藝術家徐道獲在年輕時曾算命,師傅說他命中有5匹馬,注定一生都要離家,在外發展,到處漂泊。他自1991年起就離開韓國,先移居美國,再定居英國倫敦,更獲世界各地畫廊美術館邀約,一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外,應驗了算命師傅的預言。

雖然長期在外,他的作品卻很多與家有關,從水龍頭、插頭到整個房間乃至整座房子,都被他以透明布料重塑,跟隨他到世界不同角落,創作是他多年來對抗漂泊感的方法。有了孩子後,他對家的感覺改變,創作轉向,對漂泊的身份也有了新探索。「孩子從根本上改變了我的生命。因此我少了到處飛,多了留在家。某程度上,我也覺得生命更安定了。」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Image description

徐道獲最近因為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和新作展覧「Passage/s」(立木畫廊,即日起至5月13日)來港,當中主要的作品Passage/s: The Pram Project,是他推着嬰兒車帶女兒到處逛的大型三面錄影。2010年,他從紐約移居倫敦,與第二任妻子結婚,隨後生了2個女兒。

他每天都會推着嬰兒車,帶女兒到附近走走,「我對倫敦很陌生,我的女兒也一樣。我們一起發現身邊有什麼新鮮事,也在旅程中慢慢建立父女的親密聯繫。」女兒慢慢掌握語言,雖然仍是娃娃語,但兩人一邊走一邊說話,他自言是一天中最珍貴的時光。「我想把這一刻留下,於是就開始在嬰兒車上放攝影機拍攝,其實起點並不是藝術計劃。」當女兒長大了一點,他也帶她回首爾住進自己從前的家中,同樣推着嬰兒車帶她到處走,認識自己長大的環境,並以攝影機作記錄。

語言與地域錯置

拍了3年後,他重看舊影片,覺得也有轉換成藝術創作的可能,遂把它變成多媒體作品。他表示,這個作品與早前的創作一樣,都是與「錯置」(displacement)有關。影片中父女的語言總是與地域格格不入,在倫敦他們偶爾會用韓語交談,女兒也愛唱韓語歌,到了首爾,女兒反倒會唱起英文歌,2人也會用英語交談,彷彿仍在倫敦一樣,父女同樣經歷錯置的迷惘。「那種錯置不只是地理上的,也是文化上、語言上的。」作品以3部不同面向攝影機拍攝,一點也不迴避旅途中的顛簸,「風格是很不成熟的,也沒有太多後期製作。」身在其中,也有一種暈眩失去方向之感。「希望能營造某種不安定的感覺,讓觀眾從身體直接感受那種錯置。」

作品完成後,展出的第一站是家附近的一所畫廊,女兒也在現場觀看。「投影的比例是以貼近真實尺寸為目標,當她看着更年幼的自己向着她走近,就好像過去跟現在相遇一樣,很是有趣。」回看2人一起走過的那些路,他發現女兒的記憶竟然出奇地清晰,「她們已經很能體察生命的種種轉變」。他表示,同類的作品將會一直做下去,直至她們不再需要嬰兒車為止。「因為這是對我生命很有意義的作品」。

Image description

海外漂泊30年

錯置、離散、漂泊,總是他生命中常有的感受,然而他的作品總是與「家」的安穩有關。「每次當我離開原來的家,都覺得無法完全搬離,因為對空間和地方的記憶仍深刻,仍然在我身上,當我離開的地方愈多,身上就有愈多行李。」

他的父親徐世鈺(Suh Se-ok)是韓國現代藝術的重要人物,上世紀五十年代就開創抽象水墨,突破傳統力求創新。從小徐道獲就深受父親影響,在藝術氛圍成長,走上相同的路是自然選擇。「我父親是畫家,也是教育家、哲學家、傳統韓國及亞洲藝術收藏家,那充滿創意的環境幾乎是強加在我身上的,我要做的只是接受。」原本他想修讀海洋生物學,但數學成績太差,最後選擇了藝術學院。雖然喜愛這科,但單向的傳統美術教學方式及父親的名氣,也讓他覺得被束縛,與美籍韓裔的首任妻子結婚後,他便移居美國,進修美術並尋找其他出路,也開始了近30年的漂泊。

他以透明布料重塑家居家具的作品,始於居住紐約時期,當時他家住消防局旁,噪音常讓他整夜無法安眠。他想,自己何時才可好好睡一覺?於是想到韓國的房間。他打算在室內重塑當年的小房子,這房子要有原來房子的大小,要用透明的布料縫製,結果他真的做出來了,卻因為太大無法放在家裏,於是他把作品摺起來,放在行李箱中,帶到世界不同角落展示。

每次他移居到另一個地方,就會開始重塑從前家中的一切,隨着移居的次數愈來愈多,他的相關創作也愈來愈多,成為他簽名式的作品系列。「這些作品對我來說就如蛻皮一樣,我從這空間中蛻變出來,就如一個鬼魂,但我自己是一個不斷向外求索的人,因此愈來愈多這些跟着我。」他不覺得這些作品只是在說「過去」。「我覺得那更像是現在的過去式,或者現在如何與過去重疊。我一直帶着過去生活,是我生命中根本的渴望。」

他指出,在西方的時間觀念中,總是習慣將時間與空間割裂,但就如電影《天煞異降》(Arrival)所帶出的思考,他也認為語言主宰着時空的思維,而在東方的概念中,時空總是在重疊狀態。「電影中的外星語言沒有時間的界限,沒有開始或終結,這是我比較着迷的那種時空觀念。我不知道如何可以把過去跟現在割捨,過去、現在、未來總是同時進行的,或許這是比較東方的時間想法。」

Image description 他的新作Passage/s: The Pram Project是推着嬰兒車帶女兒到處逛的大型三面錄影。(受訪者及立木畫廊圖片)

全部是過客經驗

正如在韓語中時態分野模糊,他初學英語時總是把時態語法搞混,到如今也常常混淆。這種對時間感知的模糊狀態,正是他作品的核心。無論是透明布料的建築,還是三面立體的街景投影,他都把它們帶到世界不同角落去,每次看着這些作品,總有某種回家的錯覺。「我開始迷惑自己到底是身在哪個時空裏。」

他不少作品都與樓梯、門、走廊等有關,作品常以「Passage/s」來命名。生命對他來說猶如旅途,生命總是在空間與空間之間的走道中,不斷離開,沒有開始也沒有終點,過去現在未來重疊在一起。

人如何越過邊界進入不同的系統,是徐道獲的創作起點。無形的邊界無處不在,不論是國與國,省與省,就算是同一個地區不同的區域,甚至是在不同時間進入同一地區,對外來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拒絕與接受,他以作品反映自己的過客經驗,也透過作品寄託家的感覺。在製作這些布雕的過程中,他一寸一寸地仔細回憶重塑家中空間時,思鄉情緒也得到釋放。而展出時也為這個家帶來不同意義。「就如一個帶有人類存在痕跡的外殼,當觀眾與它互動時,也讓這無人空間再次被佔據。」

透明的物料是他刻意模糊空間邊界的嘗試,而這種模糊性也是他對家的想法。他認為家的涵義不斷轉變,他帶着過去家的影子,多次重新適應新的文化、環境、居所,每次說「家」總有不同的指向。「作品是我應對生命轉變的方法,不論是個人或工作原因,我總是不斷移動。」

有了孩子後,他覺得家不再只是與一個空間、一個地方的聯繫,而有更多方面的經驗與感受。過去他多以外物記錄「家」的回憶,這次的作品卻多了人的元素,也是因為他多了父親的角色。「之前我都是一個人佔據一個房間,如今有了3個人在一起,那種動力(dynamic)大大改變了。」他形容新作比前作有更多情緒元素,空間也比從前更開闊。「一直以來,我的作品都與記錄空間有關,而這(社區)就是我生命中重要的空間。」

Image description 今次徐道獲在香港舉行的個展中,除了錄像還展出了一些畫作。(受訪者及立木畫廊圖片)

Image description 徐道獲(左一)最近為個人展覽來港。(受訪者圖片)

徐道獲小檔案

英文名字:Do-Ho Suh

出生年份:1962

出生地點:韓國首爾

學歷:首爾大學、羅德島設計學院及耶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