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藝術】英國藝術教父 Michael Craig-Martin日常藝術

2017-05-04

有「英國藝術教父」之稱的Michael Craig-Martin,除了是國際知名的當代藝術家,也影響了許多後來者。他曾任教倫敦Goldsmiths藝術學院多年,栽培了不少知名藝術家,包括Damien Hirst、Gary Hume、Julien Opie、Sarah Lucas等的「青年英國藝術家」(YBA)流派藝術家。這批藝術家均盛讚這位老師帶來的啟蒙,Damien Hirst就曾宣稱,如果沒有他的包容和啟發,也難有今天的成就。

說到他的標誌性風格,莫過於將一件件日常物件化成平面極簡的符號式繪畫,把人們平時不覺得是藝術,甚至過目即忘的物品重新放進人們視野。從早年創作,他就已為日常事物所着迷,「我也無法解釋為何,可能是因為我對世界的理解主要都是靠熟悉的日常生活事物,而非獨特的體驗。」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Image description 有「英國藝術教父」之稱的Michael Craig-Martin將一件件日常之物化成平面極簡的符號式繪畫,成為簽名式風格。(陳縱宇攝)

Michael Craig-Martin在1941年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父親是英國政府經濟學家,戰後搬到美國華盛頓為聯合國和世界銀行工作,他也在美國接受教育,為身邊發展迅速的現代社會面貌而着迷,現代建築、現代平面設計、現代時尚等都深深吸引着他。

藝術方面,他對達達主義藝術家杜尚(Marcel Duchamp)推崇備至,杜尚將現成的事物化成藝術品,顛覆了二十世紀的藝術理念,也如同在他面前開啟了一條路。他明白到,創意表達從不拘泥於形式,他在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訪問時曾表示,杜尚讓他明白到,要與過去那些藝術大師齊名,最重要是讓創作對應當下:「尊重過去的最好方法就是創作適切於現在的東西。」

從耶魯藝術與建築學院畢業後,他在1966年搬到英國定居,1969年首次舉辦個展,1972年參與重要的英國當代藝術展覽「The New Art」,被認定為第一代英國概念藝術家。1973年創作的 An Oak Tree,把普通一杯水放在253厘米高的玻璃架上,宣稱已經把它變成了橡樹,然後旁邊附上文本,虛構藝術家與評論者的對話,解釋創作原委,引發不少討論,也成為觀念藝術的代表作,他也因此成名。

Image description Craig-Martin常把平面符號化成立體雕塑,上圖為其作品Pitchfork。(藝術家及高古軒圖片,Matthew Bullen攝)

挑戰藝術真實性

這個作品挑戰了藝術的「真實性」,指出藝術品很多時候只建立於觀者本身的信仰與想像。自此符號與語義、作品與觀者之間的關係探索,成為了他創作的核心。其後他從概念裝置轉向繪畫,將一件件日常之物化成平面符號。他表示,自己向來也對日常之物甚感興趣。「許多人總想追求一些與別不同的體驗,但我覺得在日常物件中發現新意義更有趣。」這些物品出現在四周,帶着很多意義和回憶,他希望人們能透過藝術多思考它們。「而且日常物件是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理解,就像一種原始的圖像語言——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全球性語言。」

今天他的風格變成了簽名式,但這並非其原意。「起初我只是想以繪畫表達它存在的事實,因此我不想它帶有個人風格,而是機械式的,就像那些事物本身一樣。我採用最簡單的繪畫方式,只是單純的黑線,無論畫什麼都一樣,想做出一種『無風格』的效果。諷刺的是,這種無風格最後被認定為我的專屬風格(笑)。」別人說他的用色帶有強烈個人色彩,他更覺無奈。「我以為自己只是採納最平淡無奇的用色方法,盡量用手頭上所有色彩,而且選擇最強烈、最大路的色調。最後色彩選擇竟又與其他人完全不同。有時候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會帶來驚喜。」

採納最簡單的形式,只是希望別人看到自己作品時不需要多作猜測,一眼就能辨認出所畫物品。「不需要看了很久仍在想,這是什麼?這樣你的思考和想像力可以放在別的地方,例如與這件物品有關的聯想。每個人都有與事物有關的知識與記憶,我們日常就靠着這些知識累積去探索世界。」

Image description 雖然Craig-Martin今年已76歲,但依然保持規律的生活與創作習慣,圖為他攝於工作室內。(受訪者圖片)

找最易進入形式

Craig-Martin相信,藝術是為所有人而設,因此他努力尋找一種「極容易進入」的形式,一種看上簡單其實精密的形式。他的繪畫看似簡單,其實也有難度,每一幅畫背後常是多次的失敗與嘗試,「我所有繪畫都是先以滑鼠在電腦中完成,因為我的繪畫或雕塑需要精細規劃,一旦實行就無法輕易改動,雖然我也不常跟計劃行事(笑)。」確定最終構圖後,先以膠帶勾勒輪廓,在上面層層塗上顏色,有時候色彩可多達30層,他曾形容自己是做「平面的雕塑」。至於把這些平面雕塑化成立體雕塑,則又是另一個模糊立體與平面界線的舉動。

除了創作,他的教育貢獻同樣有名,每一次訪問,話題總離不開YBA。問倒他如何啟發學生,他強調:「我不覺得自己啟發了什麼人,我覺得藝術是無法傳授的,我只是在提供經驗與意見,你無法指導他們,我的角色只是在幫助學生辨認出自己的聲音、找出自己想做什麼,然後給他們信心去完成。」

他表示,既有教育制度下總是暗示學生:最重要的東西總是最難的。「但在藝術裏,有時最重要的反而是最容易。如果一些東西對你來說不是自然或容易的,你很難一輩子做下去。如果只是覺得『你需要做』,這理由還不夠充分。最重要是你要享受這件事,一切才變得輕易。」

他常主張藝術家應該要「找到自己中心點」,把學生當成藝術家看待,強調不要限制創作自由。他相信,找到自己所做事情的價值,才能找到信心。藝術創作過程是「與自己的協商」,「你只能從實踐中學習,在過程中找出什麼是藝術。你才是主題,而非藝術。」

聽上去,藝術家似乎也能無師自通,但他也指出學院教育的必要性。「它能在短時間內讓你接觸到各種藝術邊界,而且能讓你認識到做着相近創作的同伴,那種互助的氛圍很能幫助發展。」正如YBA的形成都是因為碰巧有那麼多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才能迅速幫助彼此進步。

「他們在同一時間做各種有趣事,而且對此的創作都有興趣,形成高度競爭的環境,一個做出美妙作品,另一個就開始妒忌,非要超越不可,造就了很好的動力。」他們共享對藝術的強烈熱情,Craig-Martin對自己的創作方向很清晰,並高度集中投入,這就是他宣稱的「要找到中心點」。

Image description 他的畫作Untitled(fragment trainer)。(藝術家及高古軒圖片,Mike Bruce攝)

熱情比天分重要

他認為在藝術路上,熱情遠比天分重要,「就算只有一點天分,但憑着熱情,也能找出自己創作的方式。我們所謂的天分,只是傳統上被認可的能力,但許多天分都是直到實踐時才發現自己擁有。有創意的人總是能發明自己需要的語言,而非從出生就帶着這套語言。我許多最好的學生,都被批評說沒有天分,因為所謂天分都是根據既有的價值觀去定義。」

那藝術家可如何應對名氣與批評?他笑說:「有時候不一定有名才被批評,我從一開始就被不斷批評,到如今也是,但你就是要習慣,就算受挫折有失敗,經歷好和壞的時刻,也要堅持下去。如果你因為批評而無法繼續創作,或許暫停一下也好。」

他表示,要從事藝術創作,便要學會與批評共存。「雖然你總是記得壞批評忘了好的」。他總是把很難堪的批評記着,化成前進的動力,「我要證明那人說得不對。如果他們說這是失敗之作,我就要讓它成功,這是唯一報復的方式。」

今年已76歲的他依然新作不斷,仰賴平時規律的生活與創作習慣。「每天早上九十點到工作室,那裏我有一個助手,留到五六七點。這是我基本的生活規律。」

他自言,創作常讓身心都處於緊張狀態,有時候也會到附近的健身中心紓緩一下,問到養生之道,他如此總結:「任何事情都不要做過火,也要好好吃東西。」

Image description Craig-Martin(左)大讚今天香港變得更多元。 (Lusher Photography圖片)

Michael Craig-Martin小檔案

出生年份:1941

出生地點:愛爾蘭都柏林

名銜: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院士、大英帝國司令勳章

Image description 他相信藝術是為所有人而設,因此他努力尋找一種「極容易進入」的形式。(陳縱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