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回歸20年自由講】97畢業生 梁志和:理解局限或能看得更遠

2017-07-05

九七之後,香港一些行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而這種發展,離不開中國因素。藝術家兼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助理教授梁志和、經濟評論員兼中大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客席講師黃元山,都是在1997年畢業開始工作的,他們對當下的困局作出了總結及展望。

梁志和1997年中大藝術碩士(藝術創作)畢業,那時藝術碩士為新課程,全港只有中大開設,修讀的人也不多。他學士畢業後曾想到外國進修,但因經濟條件所限留港,那時從事全職藝術創作的人不多,商業畫廊很少,選擇讀碩士純粹是想多花時間創作,也沒有怎麼想前路。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Image description 一九九七年念完中大藝術碩士的梁志和,因為學生感受到責任與希望。(陳縱宇攝)

九七前國際媒體關注這個歷史時刻,包括他在內的本地藝術家也屢次受訪,回歸典禮完結,國際關注瞬間回落。他記得回歸那天,奧地利朋友與太太跑去看煙花,他卻只有「死寂」的感覺,八十年代成長,10多年來被回歸議題包圍,也開始覺得「陳腔濫調」,那一刻真的來到,卻沒有預期的高潮。

跨過大限,似乎什麼也沒有發生,反而社會和藝術圈都開始出現「北進想像」。回歸初期,中國經濟與藝術市場急速發展,本地藝術家屢被邀請到內地參展。2000年他參與首屆上海雙年展,深為中國能舉辦如此盛大的國際展覽而鼓舞,與內地藝術家交流也有不少思想衝擊,一改他對中國的印象。兩三年後,內地藝術家都「發晒達」,進入專業操作和國際語境,香港藝術家也感到興奮,思考可否搭上這輛「快車」,也被國際看見?內地展覽大增,環境似乎愈趨開放,不少本地藝術家考慮北上,當年他與妻子也曾考慮搬到北京,卻因2隻大狗無法移居而推遲。然而京奧後劉曉波因《零八憲章》入獄,各種監控讓人覺得中國社會氣氛轉變,他也打消北上念頭。

Image description 如今可以全職創作為業,是他當年修讀碩士時無法想像的事。(陳縱宇攝)

全職藝術家出現

回望香港,隨着中國熱錢流入,藝術及拍賣市場急速發展,從前本地藝術圈多是業餘創作者,近年也支撐起不少全職藝術家。早於1996年他就與朋友成立獨立展覽空間Para-site,如今也變成長期的藝術機構及場地。他表示,九十年代香港有不少另類藝術空間出現,比起官方的藝術館更有機地回應藝術及社會議題,其後一度沉寂。傘運後再出現不少另類空間,然他估計因租金貴,這些空間將比當時的他們面對更大困難。

20年不變的是本地藝術創作依然關注社會議題,但社會已大不同。1997年許多事仍含糊,「也可接受這種含糊,但近年愈來愈沒有耐性,很想把許多事情弄清。」他有不少學生參加傘運,因此衝擊甚大。「他們讓我感動」,傘運標幟「公民社會」的開端,完結後卻造成很大無力感,「香港已去到咁盡,再走下去或許真的如《十年》。」他自覺對年輕人有更重責任。「如果不是他們讓我覺得仍有火,真的可以很悲觀。」

他愈來愈感到社會割裂。當言論自由被不斷打壓,香港的Art Basel卻蓬勃如常,「是否大家都覺得無問題?」後來他想通,世界本來就是多元的。他從學生的作品看到濃重壓抑,九七前對不確定的焦慮變成當下既成現實的憤怒。從割裂走向模糊的態度或許是困局出路。「『模糊』從正面看,其實可以是『開放』。」他的創作一直與模糊身份有關,想以藝術帶出保持開放的必要。傘運後社會張力更外顯,若能開放地了解不同經歷和立場,看清自身局限及世事的模糊,或許能找到更闊出路。如他所說:「理解局限,或能看得更闊更遠。」

Image description 隨着本地藝術市場發展,包括梁志和(箭嘴)在內的本地藝術家也得到不少發揮機會。(受訪者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