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閱讀日本以明得失 專訪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

2017-07-07

Image description 《閱讀日本(增訂版)》集輕鬆和厚重於一身。它屬 於散文類流行讀物,文筆輕鬆親和;同時又關注學術 動態、充滿文人雅趣,比起那些文化導覽類的日本讀 物多出不少厚重底蘊。中日作為近鄰,文化淵源又多 有交集,因此不少中國人會對日本文化不以為然,甚 至認為日本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支流,從而輕視、貶低 之。本書對日本文化始終保持客觀與尊重,誠如作者 陳平原教授所說:日本對於他來說,也是個「遙遠的 國度」;且探索越深入,這種陌生感越強。

「今天我們不比武功,比想法。」在電影《一代宗師》武林名宿宮寶森對前來挑戰的後晉葉問說。這句話用來比較今日的中國和日本其實也很貼切。當大家都為當前中國顯赫的經濟成就,在世界舞台上演大國崛起,以至雄心勃勃的一帶一路,相比隔鄰蕞爾小國日本近年社會民生之疲憊下坡,而自豪不已時,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以一介學者身份,倒不諱直陳:「就說普通民眾的生活品質及舒適度,與日本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大城市不明顯,你到鄉村走走就明白。這也是我不改初衷,願意修訂重刊 《閱讀日本》 的緣故。」

陳平原教授熱愛閱讀,嘗言讀書策略:第一,讀讀沒有實際功用的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第二,關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連的現當代文學;第三,所有的閱讀,都必須有自家的生活體驗做底色,這樣,才不至於讀死書,讀書死。閱讀這一行為,在他看來,本身就具備某種特殊的韻味,值得再三玩賞。在這個意義上,閱讀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而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所著之《閱讀日本》,便不是逞能之「閒書」,而是旨在恢復自己對於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閱讀樂趣。《閱讀日本》是陳平原當年多次赴日訪學時的隨筆劄記,全書風格清新、陽光, 對日本文化注重體味而非批評,這冊談論日本的小書,既非學術著作,也不是旅遊指南,只是個好奇的讀書人「行萬里路」時的隨筆劄記,他說:「不管此前還是此後,我都不是、也不敢冒充是日本學專家。此次增訂,雖頗多補充,也仍不脫『清新卻淺陋』的基本面貌。」

香港三聯書店早前乘陳平原教授應中文大學邀請出席文化活動之便,就新近出版之《閱讀日本(增訂版)》,安排了陳教授授撥冗與記者互動交流,一同暢聊日本文,在國內桃李滿門的他一派謙遜溫潤的文人風範,為大家娓娓而談其閱讀日本心得體悟,言談之間卻不乏擲地有聲的大師叮嚀,「因有錢而不再低調的中國遊客,成群結隊走出去,自然是休閒觀光加購物, 再就是對異文化『痛下針砭』。這與我們當初的惶惑與心虛, 見賢思齊、臥薪嚐膽、奮起直追,已不可同日而語了。經過好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國人方才有今天這點挺直腰杆說話的底氣。我不喜歡『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說法,因那好像是風水輪流轉,明年到我家。其實,這一百多年的歷史,九曲十八彎,好不容易有了今天這樣的局面,若不體會此前的苦難與屈辱,以為一切都是應該的,也就不怎麼懂得珍惜了。」

Image description 陳平原教授在當今中國學術界其實也真的是「一代宗師」。來自廣東潮州的他,擁有文學博士學位,現職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中文系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執行院長。曾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獲教育部頒發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屆高等 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995、1998、2003、2009、2013)等。 先後出版中國文學研究著作三十種。治學之餘,撰寫隨筆,藉以關注現實人生,並保持心境的灑脫與性情的溫潤。

陳教授表示:「我會更傾向於日本美好的一面,我自己是做歷史研究的,所以我會傾向於更多地看到一民族的好處,而不是指責對方的弊端,這是我在這麼多年外部考察旅行的基本心態,不管是在日本、法國、英國、德國或法國,都是如此。」當然,他亦坦言其著作整體形象「很陽光」,除了時代氛圍, 還有他個人經歷。當年他應日本學術振興會邀請,以北大教授身份赴日,頗受優待,自然更多地看到日本社會及學界美好的一面。加上明確的問題意識即「為自家療病,而不是為他人開藥方」,致使他更多地談論日本的好處。是故《閱讀日本(增訂版)》當初的寫作思路,便正如他引用魯迅 《〈出了象牙之塔〉 後記》所稱「並非想揭鄰人的缺失,來聊博國人的快意」。

「直到今天,我仍持此立場。其中的關鍵,我並非日本學專家,偶爾『閱讀日本』主要目的是照鏡子,正自家衣冠。畢竟,『自家有病自家知』。」陳教授說:「所以引用魯迅先生的那句話,我的任務不是揭對方的痛,博國人一笑,我們今天跟我的成長的過程,現在年輕人完全不一樣,今天的中國人, 不知有多少還記得『文化震撼』(Cu1ture Shock) 這個詞。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起步不久,中國的經濟實力及生活水準與發達國家間距離很大,民眾剛走出國門,面對完全陌生的花花世界,往往會有眩暈的感覺。這個詞現在偶爾還在用,但已經沒有那種切膚之痛了。須知八十年代談文化震撼,是包含痛苦、彷徨與反思的,如今則只是旅遊標籤。」

陳平原教授認為,看日本不能只去東京看,要去農村,看東京不能只看大樓,而必須去到大街小巷,感受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然後才能感受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精髓所在。他又說:「兩國的利益會影響到大家的文化交流,過去講都是文人以天下為主,不是以國家為主,今天很多拍賣國寶都是從日本拿回來中國的,我就感覺日本對中國文化一直還是很認可的,可是近代以來,孫中山啊,很多共產黨的領導人啊,都曾旅居日本,都曾向日本學習,可是他們回國後都很少講日本,日本人覺得中國文化挺好,為什麼日本人認可中國文化,為什麼中國有影響力的近代中國知識份子卻鮮有講日本文化,這點尤其重要。」

《閱讀日本(增訂版)》是陳平原教授多次赴日訪學時的隨筆劄記。客居日本,陳教授會在大雪過後專程去訪問佛寺中的一株寒梅,會抱著川端康成的名著與友人共赴伊豆開始一段文學之旅,會信馬由韁在東京的小巷中體會都市生活中殘留的江戶風味,會在神保町古書店街摩挲古書兼而觀察買書人的生態, 會不覺流連至萬家燈火只好以手捫讀日本歷代名人的碑銘⋯⋯ 全書風格清新、陽光,對日本文化注重體味而非批評;雖是「閱讀日本」,心心念念全在中國。

文:Patrick Chiu 圖:Ringo Tang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