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逑姐.情虔.得道

2017-07-26

Image description 妙善(陳好逑飾)竹籮挑水。演員手眼身步凝神貫注,鑼鼓配合節奏,動作樸實優雅。(圖片提供:王梓靜)

我們沒見過關公,沒見過觀音,但一說起關公、觀音,心底即浮現他們的形象。通過典籍畫像,他們在民間留下的普遍印象,已深入人心。

「中國戲曲節2017」公演粵劇,香港八和會館組織業界眾兄弟姊妹,隆重排演幾個傳統例戲。例戲指特定節慶例必演出的酬神、祈福劇目,這次演3天例戲,每天戲碼一樣,包括《觀音得道》、《香花山大賀壽》、《加官》及《天姬送子》,我重複看了第一第二天。

這次的《觀音得道》,可算是1966年九龍城戲棚以來最大型演出。廣東班採用民間流行傳說,妙莊王第三女兒妙善公主,一心向佛,通過鐵柱磨成針、竹籃挑水、修煉3年,終成正果,得道成為觀世音。

虔敬如在
《觀音得道》主要演妙善成佛之前「人」的故事,拒父王、受磨煉、袪書生、得道成佛,由老中青幾輩花旦分飾不同場次裏的妙善,最能說服我,果真有別於一般凡人姿態的是陳好逑的演繹。人稱逑姐的她,80多歲,演磨柱、擔水兩段戲,還可以表演車身(連續轉身)、拗腰、絞紗(躺在地上,兩腿連續絞轉以帶動身體翻滾),戲文要求三番四次雙膝跪下,再站起來,她動作自如,不用任何旁人旁物支撐,可謂天道酬勤。

演程式,或許青年花旦們都有聲有力,她們最缺的,是妙善獨有的氣質。相對來說,公主容易做,小姐容易做,但演好那與眾不同、早有慧根的妙善就難度高。逑姐演出了溫順、忍善、簡樸,但堅持道心的隱然佛性。得道前,在人世間,嫻靜端莊的氣質,這要看演者的身體語言,台上的逑姐不會「郁來郁去」,立眉瞪眼,她舉止斯文,自然淡定,連走路都好靜,在鑼鼓恰當力度配合下,舉步輕盈,肩不亂動,手眼身步功法的凝神與節奏全蘊藏在內。她演的堂堂正正,又沒有不好接近的傲然,正是觀音本相。妙善得道,不無道理,觀在乎心靜,才達至觀自在,念眾生,救苦救難的佛性。

相由心生,樸實靜雅,內斂必須來自內心,逑姐不再刻意外表「扮」觀音,而是充份顯露出對觀世音的認知。小如雙掌合什,不在表層,那種全心鄭重,虔敬如在,我看過有些名角演關公,同樣虔敬莊重。

藝術,沒有臨急抱佛腳這回事。戲曲表現境界,是從無到有,動作漸漸從多到不多。京劇大師梅蘭芳、蓋叫天談到表演藝術,初學時,必須多學廣見,本領由少而多,本事多了以後,漸知收斂、控制,於是由多而少再而好,等閒一手一式都經過千錘百煉,這是藝術修養規律。後輩學習,神髓,可能暫時學不成,就先從表層外相的身體語言學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