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昂山素姬與羅興亞人

2017-09-19

緬甸西部若開邦爆發人道主義危機,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姬(Aung San Suu Kyi)面臨國際巨大壓力;與孟加拉接壤的若開邦很貧窮,有逾100萬羅興亞人聚居,緬甸國民大多視羅興亞人為來自孟加拉的非法移民,政府亦拒絕承認,羅興亞人有如怒海上的人球。

昂山素姬於2015年領導「全國民主陣線」執政,為人權標誌,於1991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然而,她卻未有為人道危機發聲,因而有聯署呼籲諾貝爾當局撤銷其獎項,不過,當局指獎項一經頒出,就無法收回;而她的沉默有其原因:緬甸民主化由軍政府主導,現行憲法於2008年由軍政府起草,列明所有軍事力量均由緬甸政府軍所領導;憲法規定主導權在軍方,憲法更列明政府如採取軍事行動,須與「國防與安全事務委員會」協調。

Image description 大批羅興亞人從緬甸逃難至鄰國孟加拉,聯合國難民署估計,過去兩星期已有27萬名羅興亞人逃至孟加拉。(法新社圖片)

列軍方行動範圍

且說昂山素姬政府於2016年3月執政,與軍方分享權力,軍方勢力則掌控所有與國家安全有關的部門,當中包括內政、國防、邊境等;羅興亞問題就在此3個部門的管轄範圍內,所以軍方得以全盤決定政府對羅興亞問題的處理方式;緬甸政府軍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對羅興亞人採強硬態度,宣布將若開邦大部分地區列為軍方行動範圍;昂山素姬沒有為羅興亞人的苦難發聲,她否認若開邦爆發「種族清洗」,從而變相支持軍方行動。

她其實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政治考慮:她必須為全國民主聯盟維持在國內的廣泛支持,但新政府推動經濟及民主改革步伐相當緩慢,在今年4月的補選中失利,一旦她表態支持羅興亞人,很可能會進一步削弱緬甸國內佛教徒對全國民主聯盟的支持度,而佛教徒佔緬甸人口九成。

在緬甸的羅興亞人逾100萬,在若開邦居住數代,但在緬甸主流民意看來仍為外來人,皆因為語言及宗教信仰不同,在緬甸稱為賓加利人(Bangali或Bangalee),乃來自孟加拉的非法移民,或為孟加拉穆斯林;對她來說乃危險陷阱,稍有不慎就危及全國民主聯盟脆弱的執政地位。

至於羅興亞人起源,有說來自七至八世紀的阿拉伯商人、波斯商人、孟加拉人、北非的摩爾人等各族居民,乃至緬甸土著融合形成的混血民族;另有說法指在英國殖民緬甸前,阿拉干地區的羅興亞穆斯林人數有限,人口激增乃由於英國鼓勵孟加拉的穆斯林移民,而人口統計顯示,從1872年到1911年,阿拉干地區的羅興亞穆斯林人口從5.9萬人增至17.9萬人。

據聯合國所言,羅興亞人乃世上受迫害最嚴重的少數民族之一,被迫從緬甸逃離到鄰國孟加拉的難民營,並沿泰國至緬甸邊境地區一直逃難,不少羅興亞人更從海上逃至馬來西亞及印尼避難。

羅興亞歷史學家拉曼(Khalilur Rahman)認為,羅興亞一詞源於阿拉伯語Raham,意為「同情」,追遡其祖先乃阿拉伯商人,公元八世紀時於蘭里島附近遇海難,他們呼喊Raham;當地人稱為Raham,Raham逐漸演變為Rhohang,其後更變為Rohingyas。

歷史學家貌貌(Maung Maung)引述英國於1824年在緬甸時的人口普查報告,指報告內並無羅興亞人一詞;日本的歷史學家則指出,羅興亞人一詞由當時孟加拉移民到阿拉干地區的後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所創,在此之前,任何語言的歷史文獻均無此詞。

Image description 昂山素姬沒有為羅興亞人的苦難發聲,並否認若開邦爆發「種族清洗」。(路透圖片)

英國策動移民潮

第三次英緬戰爭於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爆發後,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而殖民政府為發展勞動力,鼓勵大量孟加拉移民至此,徵召大量英印軍隊,此所以若開邦的移民潮乃英國所策動。

據法國遠東學院學者里德(Jacques P. Leider)在其2013年發表的研究論文〈若開邦的穆斯林以及羅興亞人的政治工程〉(The Muslims in Rakhine and the political project of the Rohingyas)中披露,1975年,即孟加拉從巴基斯坦分離後不久,當時任職於英國駐緬甸大使館官員奧布萊恩(T.J. O'Brien)在內部檔案有此紀錄:「他承認,超過50萬的孟加拉越境者闖入若開邦,而緬甸有權拒絕他們。」

紀錄中的「他」,為其時擔任孟加拉駐緬甸大使凱莎(K.M. Kaiser),奧布萊恩有此寫法:在孟加拉當時的困境下,凱莎懇求緬甸當局勿施加壓力,並對緬甸政府並無在不幸之際驅趕難民表示感激云云。

撰文 : 占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