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人物】為101歲長者寫回憶錄 醫科學生麥朗澄重新認識難關

2018-01-08

二十一世紀是人人與手機接觸,而不是人與人接觸的年代,同枱吃飯、施捨乞衣、便利店付款,都毋須跟別人有眼神和說話交流。尤其現今的香港社會,上一代和下一代人的鴻溝愈來愈大……

現年19歲醫科二年級生麥朗澄和101歲長者崔祥,大纜扯唔埋,但兩人卻有緣走在一起,這位後輩為長輩記錄人生推出著作,更起了化學作用,讓她重新審視人生:「記得中學時覺得整個生命都剩下公開試,過了後以為任何難關都搞掂晒,但其實接下來的難關更大,原來公開試只是一件很小的事。」

撰文:吳雄

[email protected]

Image description 麥朗澄為崔祥撰寫人生故事,獲益良多。(吳楚勤攝)

麥朗澄的父母都是城市人,只有80多歲的嫲嫲才懂得崔祥的世界,但彼此也相差20多年。因此,崔祥很多經歷在麥朗澄聽來,簡直就像「侏羅紀」一樣的故事。令人頭皮發麻的老鼠,崔祥小時候在雲南元江時,會蘸蘸酒就整隻吞進肚子裏;還會爬上荔枝樹吃新鮮荔枝。

「這些聽起來很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們當時卻視之如美食,或是很開心的回憶,令我大開眼界。」在今天連滑鼠也嫌落後的手機年代,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田鼠卻是一道美食。

學懂銀仔大道理

在1940年代,崔祥逃避戰亂來港謀生,卻不幸遇上日軍侵華,度過了人生中最艱苦的時期。

戰火無情,他失去了一些親人,那是不堪回首的經歷。「當時他剛到香港,還沒有落地生根。雖然說那時什麼都苦,但當他101歲回頭再看,其實只是很小的事情。令我明白一個道理,把一個銀仔放在眼前,它會顯得很大;要是把它擺遠了,它其實是微不足道。這是他教會我的道理。」

與老人家聊天,除了聽到匪夷所思的故事,還能學會很多做人道理。「在中學時代,一開始上課不是很專心,可能會被老師罵,當時覺得很沒面子,是件很大的事情。但現在看來只是小事,而且老師的出發點也是為我好。」麥朗澄在德望中學畢業,當年面對很大的公開試壓力。

「現在我仍然覺得公開試是很大的難關,記得中學時覺得整個生命都剩下公開試,過了後以為任何難關都搞掂晒,但其實接下來的難關更大,原來公開試只是一件很小的事。」訪問當天她剛考完試,終於可以舒一口氣,但不諱言大學的考試更艱難。

人生不同階段會有不同挑戰,越過一個障礙能力增值了,為的不是從此無障礙,而是越過前面更大的難關。崔祥的人生也印證這個道理,他做過鏟沙、倒膜、維修等工作。書裏引述他的說話:「如果碰到不懂做的事情,我就跟着別人不斷學習。有空時看別人怎麼做,自己再變通,用腦筋。」

「崔伯伯最常說的話,是做人不要怕蝕底,做人就算人家不做的也要去做,不要怕蝕底、怕辛苦,因為到頭來都是有用的。」崔祥曾經去偏遠小島安裝無線電,於是去街市買些帶根的蔬菜,在荒島上種來吃。「有時要爬上100呎高安裝燈,飛機就不會撞過去。」

很多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是靠一些所謂的「低端人口」去做,一個理想的社會就存在不同的人,肯努力就低端變高端,不努力則高端變低端。麥朗澄也深有體會,「我目前人生大方向是愛身邊的人,雖然自己力量不多,但要盡力去做,我不是要做什麼大事,就從生活的小事開始,令身邊人感受到愛。」

她與崔祥的訪問從去年3、4月開始,每個禮拜六上午訪問一至兩小時,下午回去聽錄音寫作。「本來有4次訪問,但第二次崔伯伯心情不好,只談了幾分鐘就完結。」

第一次見面環境比較吵,麥朗澄也不知道崔祥右耳聽力不好,「將來接觸老人家,一定要注重環境,以及了解其個人需要。」她帶點歉意地說。「老人家記憶力不太好,將來要想辦法讓對方記住自己。」

這次經歷對她將來從醫也有啟發,「我知道醫生生涯會很辛苦,我們除了醫人,還要關心人,這很不容易,但我覺得很值得。」至於醫生之路如何走,她坦言暫時還說不定,「畢竟到第四年才會實習,到時候可能會清楚一些。」

她目前傾向於兒科,難道與這次經歷有關?「我覺得兒童在病房裏很軟弱,也只有他們不太懂得表達情緒,在法律上也無權作任何決定。從這次訪問,我明白到在不同人生路上有不同情緒,我們要從他們的情緒了解內心世界。」她認真地說。

Image description 崔祥(左三)上世紀四十年代從內地走難到香港,從此在港落生根,如今已經是四代同堂。(受訪者圖片)

親自為家人做煲

崔祥回憶人生也有不同的情緒。「比如他談到在糖舖認識太太,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這與其他時候是不同的;此外,探討自己的曾孫,以及四代同堂的情況,又會露出溫馨的神情。」老人家都希望親手留一些東西給下一代,多才多藝的崔祥也有傑作。

「我最難忘他對家人的關懷,會親手做一些不銹鋼煲給兒女。他自己買料,再把鐵熔掉倒膜,都是自己一手包辦,然後每一個兒女送一套,小的做早餐、中的用來煮菜,大的用來煲湯,記得有個女兒移民加拿大,也帶着煲過去,可見他多愛自己的兒女。」麥朗澄感動地說。

崔祥做不銹鋼煲有段古,麥朗澄在書中記載:「當時不銹鋼煲並不流行,人們多數用銅煲來煲湯,但每年都要抹銅綠,而且有時候煲湯會有銅綠的氣味。我便製作一套不銹鋼煲送給兒女。我孫兒出生時,我也製造新煲煲豬腳薑。我的煲口大、底厚,那樣食物既快熟又耐用。」

麥朗澄小時候很少聽嫲嫲講古,上了中學情況就不同了。「我自己出於好奇,嫲嫲也覺得我開始懂事,想說一些做人道理給我聽。當時家裏只剩下她一位老人,覺得她說的都是很珍貴的知識,我也很感恩她會說給我聽。」兩位老人家異口同聲都提到,做人不要怕辛苦,什麼都要做。

老一輩注重過程,而不是成果;新一代注重結果而不重過程。凡事都要講究平衡,這是麥朗澄另一個最大的得着。「比如,如何令一本故事書變得豐富呢?但又要避免觸及崔伯伯不開心的東西,這個需要平衡。我覺得應該把主動權交給他,看他自己願不願意說。」

麥朗澄雖然自謙不是做作家的材料,但記者覺得她的一份同理心很值得欣賞,作家如果把文字當作捅人的匕首,愈好的文字傷害力愈大。她自覺寫書後成熟了,但一些特質不變。「我喜歡對人,這點至今不變;我對科學很有興趣,但我不會做研究,就因為喜歡對着人。」

年輕人要溫故知新,老人家則要與時並進。她在書中分享崔祥的生活習慣,「我現在每天都看報紙,知道這世界發生的事。我盡量會自己做自己的事,不想麻煩院舍職員。中心職員由天亮做到晚上,如果可以自己做到,就能減輕他們的工作……做人要多想別人一下,不要只想自己,這樣別人才會尊重你。」

崔祥有何養生之道?書中寫了:「年長的人應該吃點膠質的東西,例如雞腳和豬腳。我一天只吃三餐,餐與餐之間不會進食,讓胃部休息,這樣才能長壽。保養健康身體只能夠靠自己,以前也喜歡燉一些膠質的食物給老婆。我覺得不用食太貴的東西,我來香港時的工資是一日7元,因此已習慣清茶淡飯。」

崔祥也明白現代人生活艱難,「我平日生活節儉,退休時儲了98萬元。我知道人離開也要使費,現在所有東西都比以前昂貴。我年輕時在過年會買酒飲,因為過年有雙糧,所以每年買一打酒,但現在那種酒已經停產了,同款的酒業由往日100元升到1000元一樽,想起來真慨嘆萬物騰貴。」崔祥的故事,也是香港老故事。

Image description 她回頭看中學的公開試,已經不算是一回事。(吳楚勤攝)

麥朗澄小檔案

年齡:19歲、出生地點:香港

學歷: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學士二年級學生

作品:《崔祥的生命故事》

Image description 崔祥的生命故事冊,記錄了香港的變遷。

Image description 麥朗澄自小性格就外向,一直很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受訪者圖片)

Image description 她中學時代也喜歡運動,如今則愛上划獨木舟。(受訪者圖片)